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二章商周秦汉时期盆景山石的雏形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山石崇拜
中国的山石神话传说,不仅《山海经》中特多,它还“散见于古籍,”在大量的古代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古代山石神话传说。
《淮南子》:“禹娶塗山化為石,在嵩山下方生啟。”“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禹生于石”。“禹劳天下,死而为社”。《神仙經》“神山五百年輙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與天地畢。”《越絕書》“巨石人”,《风俗通·怪神·石贤士神》:“石人能治病,愈者来谢之。”
《西京雜記》:“昆明池刻石為鯨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
《史記》:“張良見老人於圯上,出一編书,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也。”“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供奉)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中)。”
北宋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得人不传,亦受天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西汉元帝黄门令史游《急就篇》:“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碏、石买、石恶,郑有石癸、石楚、石制,皆为石氏……敢当,言所当无敌也。”
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庆历中,张纬宰莆石,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曰‘石敢当’三字镇於门,亦此风也。”
明陶宗仪《辍耕录·石敢当》:“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衝,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在山东泰山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还可以看到用山石制成的长条形“泰山石敢当”。据说在秦汉时期,人们把石敢当作为一种灵石,驱邪避祸,以镇风水。
在羌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道口、田间地头、屋顶室内都供奉着一块白石,白石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而受到崇拜,而且一直延续。原始人把山石作为图腾来崇拜,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寄予赋有灵性的山石上,希望通过山石保佑他们丰衣足食。
山石崇拜 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藏族人对石头、高山都进行崇拜。每座寺院、部落都确定有各自的神石、神山,并配以动人的神话传说。经常有人朝圣转山,一面口诵“六字真言”,一面疾步转山,或五体投地一步一叩头。每个大一点的村子,每座寺院,都有嘛呢堆。有大有小,大的有已达25亿块之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之称,最小嘛呢石有几十、几百、几千不等。所堆积的大小石头、石块都刻有“六字真言”,僧俗信徒经常按顺时针转圈。以山石结构的祭台或祭坛等有一定高度和平面形式的建筑物,至会还遗留着藏族山石崇拜的痕迹。
关于中国的神话传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述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奥秘无法认识,就产生了山石的神话。“禹生于石”、“启母石”的传说,将山石人格化并将山石赋子母性的特征。历史上记述山石崇拜的故事很多,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开始有对山石崇拜。先民们对自然现象不可能做出科学地解释,故而把自然现象看作至高无上的东西,变幻莫测,从而神化自然,给自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人类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石中有风云变幻的神力,开始了最初的山神祭祀,发展到对山石和古树的崇拜,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根基,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神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