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2|回复: 8

中国盆景山石史第三节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德哲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4: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二章商周秦汉时期盆景山石的雏形
第三节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德哲理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写道:此开卷第一回也。……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在石器时代,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某种神怪的力量在支配,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恐惧,自然山水成了人们畏惧、神化、崇拜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提高。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比较文明的历史阶段,大自然逐步从畏惧、神化、崇拜的对象,转变成为人类逐渐认识,为人类逐渐赏识的对象。自然山水它变得不是那么可怕了,而且山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就有如同人类有了思想,人与自然逐渐开始能够和谐相处了。这个“天人合一”的道德哲理,远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作了很多阐述。古代圣人们把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之为“比德”。
孔子《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将山水之美与人的品行视为同一美德。
这一句充溢着生命智慧、通俗易懂的名言,不仅诲人不倦,而且亲切并富有人情味。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石作为物质,存在于生命的时空,山石的特点也反映在人们的素质之中。山石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它以大地为根基,巍然屹立,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它宽容仁厚,包容万物,无惧无悔,顺应形势,千姿万态。所以,仁者能够长寿。
孔子《论语》中又:“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
又:“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宗为神。”
又:“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老子《道德经》三十九章“是故不欲如玉,落落如石。”后汉书冯衍传注曾言之,谓:“可贵可贱,皆非道真。玉貌珞珞,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贱既失矣,贵亦未得。言当处才不才之间。”
《周易》:“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礼记》:“君子比德于玉”。
战国宋玉的《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圣人的思想行为如美石般美好。)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对坚硬石块进行简单加工,使之成为能够实用的工具用具。由于山石在当时生存中的重要,先民们由此产生了对山石的神化与崇拜。商周秦汉时期,圣人们相继著书立说,施行教化,“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君子比德于玉”,“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作为审美对象的山石景象看成美德的哲理思想,数千年来始终占据着重大地位与影响。 孔子与《论语》1.jpg 孔子与《论语》.jpg 曹雪芹《石头记》.jpg 曹雪芹旧居1.jpg 曹雪芹旧居2.jpg 曹雪芹旧居3.jpg 曹雪芹旧居4.jpg
发表于 2011-1-27 1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oso_e181:}
发表于 2011-1-28 1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习{:soso_e181:}
发表于 2011-3-11 07: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学习了,谢谢LZ!!
发表于 2011-3-26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3-26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10-24 19: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发表于 2011-10-30 06: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发表于 2011-12-9 15: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5-2-20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