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37
第七节 李白题画诗:《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首两句描绘出一幅粉壁为天、下有江海的绝妙景致,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超脱的想像力,如身临其境,在咏物题画等方面有相当高超的技巧。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浮云飘泊不定、在烟云深处寻找鸥鸟身影,意境极为幽闲,紧扣上文,烘托气氛,皆写画中景物:天空、江海、浮云、白鸥,为下文归隐之思作铺垫。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借用博平真人王志安欲“挂冠”的归隐心,表露出诗人的江海之志。既是明写,亦是喻己。表现了隐逸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和旷达的情怀。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融情于景,“秋色”中的“松溪”、“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从而联想到自已的身世,漂泊不定如浮云一般。“愁客”、“思归”,字里间处处充溢着客居思归的酸楚之情,让诗句意境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又《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和观画者的情感活动,并通过一枝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艺术地再现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有气魄的。 诗人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随着画面推进,聚于一点: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孤舟中诗人航行的意图神往和激动。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一蝉不鸣,空山的寂寥。隐几寂听,引人遐想。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值得注意的倒是,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在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好去处。但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像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 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 第八节 杜甫题画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杜甫定居成都期间,认识四川著名山水画家王宰,应邀约于上元元年(760)作这首题画诗。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首先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这真是大家风度。 诗人描写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且又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 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杜甫在这里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 又《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杜甫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题写于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语言传神,诗中有画,对题画诗体的形成有开创之功,对后世影响很大。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 王右仲评这首诗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 《仇注杜诗》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 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