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51
第五节 宋代山水画论及其文化影响朱良志先生认为:“中国盆景不是有艺无学的简单技艺,其中集纳了丰富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丰富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也很重要。” 宋人将盆景当作“卧游”之具,有所谓“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具足”的说法。盆景置于几案间、庭院里,不下堂筵,而知溪山清远;徘徊户庭,可得自然意趣。但盆景园林不是山水花木的简单替代物,不光是外在自然山水的欣赏与趣味,更重要的是心情安顿。 宋代是盆景文化兴起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已经成为文化艺术方面的主导力量,并推动宋代成为我国盆景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文人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优雅的情致,以自娱与精神寄托为目的,常常把诗画的意境引入盆景园林山石艺术中,使自然趣味大增。这些文人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和独到的美学见解。一些杰出名家如沈括、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米芾、文同、黄庭坚、梅尧臣、苏舜钦、杨万里、范成大、王十朋、朱熹、陆游、郭若虚、韩拙、郭熙、邓椿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领袖,它们的深远影响则在于后世。 宋代的艺术理论,如著述方面有:《梦溪笔谈-画论》,《图画见闻志》,《山水纯全集》,《林泉高致集》,《宣和画谱》,邓椿《画继》,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等文人题画诗文和上述名家的著述等。文人的画论与艺术理论总结,对宋代及其之后代的盆景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第六节 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沈括(1030—1095),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学者,撰著《梦溪笔谈-书画》一篇,论述的四个山水画的美学命题,既涉及到绘画的审美观照之法,也涉及到审美意象和意境的问题,涵括了绘画艺术活动的全过程,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活动规律。体现了沈括中国美学理论和对艺术理论的精湛见解。 “山水之法,以大观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也能使我们对中国盆景园林山石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不仅是画境的审美法则,也是盆景园林山石的观物取象的方法,彰显出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只有以大观小,才能小中见大,以近写远,咫尺通万里之势,将全部景物营造成一幅气韵生动富有节奏的艺术画面,一石一木尽显生生之意,是为中国盆景园林山石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追求。 沈括又论述在艺术的形神关系问题上,画中之妙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山水之象,心中之象与笔下之象的意象生成。沈括最后一节还强调了意境是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也是山水画的审美标准。 董源开创了江南画派,江南的经济、气候、生活习性影响和形成了他的审美理念,造就了他不同于北方画派的绘画风格。董源的山石画法是短披麻皴,其皴法为短促而带弧形的线条疏密组合,淡墨干皴、苍润华滋、点线灵动、洒脱高雅。传世名作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巨然师承了董源的画风,更注重烟云霞蔚、泉壑亭阁的描绘,常表现南方特有的纤和、静密与朦胧润湿之景致,绘画较多使用长短披麻皴以及参次墨点来塑造山石坡渚,用笔小而工致秀润,设色清丽淡雅,不求笔笔讲究、笔笔到位,常以随意之破笔、干笔皴擦晕染,显著特点是少以肯定的轮廓勾线界定山石形态,骨体润湿而反复湿染。 传世名作有《秋山问道图》等。选择秋天的大山去探索,寻找的是美丽的风景,也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 …… 汝先当求一败墙,张娟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怳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抵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图画歌》画中最妙言山水,摩皓峰峦两面起;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范宽石澜烟树深,枯木关同极难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宋迪长于远与平,王端善作寒江行;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遂得新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