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71
第七节 王蒙的盆景文化史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人。王蒙绘画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绝。画风出现由疏变密,由轻变重,由简变繁,由薄变厚,纵横离奇,莫辨端倪。在《东山草堂图》、《秋山草堂图》中都绘有盆景陈设,这就传达出一个强烈的盆景文化信息,也见证了元代文人日常生活与盆景文化亲密相连的程度。 在构图上多取全景式布局,重峦叠嶂,山回水复,境界幽深,气象恢宏。多以细密、繁复的点线结构形象,再渲以淡墨或染以淡彩,然后于山坳泉曲中透漏一线曙光。把整个意境集中于表现山石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从而收到密而不塞,实而不板,苍茫沉郁,深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倪云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从王蒙传世绘画中更能直接感受到山石意境的熏染。 《东山草堂图》轴,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6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山草堂图》绘于1343年,画中巨石长松,山脚下的草堂大院内,陈设有三件大盆景,,三人围坐,相谈甚欢。 《秋山草堂图轴》近处坡脚杂木茂密,树下草亭坐于水滨,亭前渔民驾舟撒网捕鱼,画中为草堂门楼,林木簇拥,山峦层叠,山脊相连,似为高空俯视。石以淡墨勾皴,浓墨渴笔点苔,密密麻麻。近树以夹叶,屈直俯仰之态毕现,刻划细致入微,水边荻花萧瑟。草堂后院中陈设的盆景,与繁复稠密的山树形成对比,表现出江南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润的境界。 《太白山图卷》作品以尖细的笔锋,旋转战动的笔触画茂林远山,苔点用笔极为细密,山中古刹重簷叠脊,瑰丽堂皇。以细谨点线和绚丽的色彩成功地表现出了这里的景致和生活气氛,显示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丹山瀛海图卷》画高山环海,山中屋舍沿坡而置,林木茂密,烟霭缥缈。山势陡峭,海水茫茫,意境十分宏阔,恰似仙山圣境。茫茫大海,但却水平如镜,风浪全息,依然是画家与人世拉开距离后所向往的一个平静和谐的世界。 《葛稚川移居图》山石用淡墨勾勒,以焦墨皴擦,再染以赭、青色。望之郁然深秀。山石皴法略带小斧劈斫,但斧劈痕不显,勾擦皴染诸方法都作为结构形象的手段,融进形象的肌理之中,而不被过分强调而孤立起来。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的气势和气氛。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最远处的山峰以花青画出,天空以淡墨晕染,全画面中左方下角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 《西郊草堂图轴》绘秋天平远景色。近岸草堂、竹篱掩映于树丛之中,岸边系舟,院后湖面空阔,水波不兴,仅露一段岸角丛树,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没入天际。构图、用笔均较简洁,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秋季明净寥落的景色特征。 《夏日山居图轴》清宫旧藏,绘夏日青山,长松高岭,山坞人家。高士隐居生活中,又蕴含着俗世的生活情趣,这可以说是画家入世情结的一种流露。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画山。松树以淡墨勾形,偶施重墨,山间丛树用焦墨侧锋点染而成,与山的皴染融为一体。 《夏山高隐图轴》图中绘重峦叠嶂间瀑布孤悬,山谷中溪流曲折,村舍人家与寺观隐现于林木之间。意境静谧清幽,笔墨湿润淳厚,表现出南方夏季山水所特有的苍郁秀润的韵致。构图虽拥塞满纸,但仍给人以山壑间空旷幽深之感。 《花溪渔隐》轴浅设色画。款题:御儿西畔霅溪头。两岸桃花渌水流。东老共酣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侠知谁在。白发烟波得自由。万古荣华如一梦。笑将青眼对沙鸥。黄鹤山中樵者王蒙敬为玉泉尊舅画。 《青卞隐居图》作于1366年4月,上海博物馆藏。山势峭丽,山石晶莹,林木丰茂,云雾缭绕。千岩万壑,重山复岭环抱而起,山石树木杂处丛生,扶摇直上的山势有欲凌空飞去的动感;茂密苍郁的林薮和湍激清澈的飞瀑流泉,更增强生机活力。山坳中有隐士抱膝而坐,怡然自得,陶然忘机。以淡墨披麻皴间鱼鳞皴画山石,干湿并用;以浓墨渴笔点苔,乱中有致,使画面实而不板,密而不塞,郁郁苍苍,满目灵动。难怪赢得了董其昌"天下第一"的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