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1|回复: 4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19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3 16: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199第七章清代的盆景文化成就第二十一节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4

慈禧太后清供图11.jpg
慈禧太后清供图12.jpg
慈禧太后清供图13.jpg
慈禧太后清供图14.jpg
境界章第十
  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然有不失之者,如自然分疆者,“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是也。每每写山水,如开辟分破,毫无生活,见之即知,分疆三叠者: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何分远近?写此三叠奚啻印刻?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分疆三叠两段,偏要突手作用,才见笔力,即入千峰万壑,俱无俗迹,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碍矣。
释文:将疆界分成三叠两段,似乎是画山水的失误,然而这样的划分也有不失误的时候,比如自然分疆界的时候,“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就是这种自然区分疆界的情况。往往画山水,比如开拓和分离,一点也没有生活气息,看见了便知道是这么回事,疆界分成三叠的具体内容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去如何区分远近呢?画这三叠何止是印刻出来的呢?两段是:景物在下段,山在上段,很俗气地把云安排在中间,十分明确地将画面隔做两段。因为这个原因三叠两段先要贯通为气息浑然连贯的一个整体,不可不知变通地疆界分成三叠两段,一定要突显手腕的作用,才能见到笔力,即使是画数不清的峰峦沟壑,全都没有约定俗成的形象,因为这个,三叠溶入统一的精神,即使是细节琐碎有失误的地方,也不妨碍画面的整体效果。
蹊径章第十一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辨明之。对景不对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此对山不对景也。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皆倒景也。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此借景也。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险峻者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
释文:绘画有六则要领: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这六则要领必须辨别清楚。对景不对山所指的是,山的古朴的形貌如同冬天,景色地界却如同春天,这是对景不对山。树木古朴如同冬天,而生长树木的山却如同春天,这是对山不对景。比如树木端正,山石倒置,山石端正,树木倒置,都是属于倒景。比如空山深广幽冥,没有自然形态的生存,依靠疏柳嫩竹、桥梁草阁的点缀,这是借景。截断是没有世俗的境界,山水树木,剪裁顶端去掉尾端,笔笔处处,都要用截断和方法,而截断的方法,没有达到最高超的绘画水平是不能进入境界的。险峻是人迹不能到,没有路可进入的途径。比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不是仙人是不能居住的,不是世间凡人可以看到的,这是山海的险峻呵。假若要描绘险峻,重在表现峭峰、悬崖、栈道、崎岖的险要,必须在作画时有笔力才好。                 
林木章第十二
  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或硬或软,运笔运腕,大都多以写石之法写之。五指四指三指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或浓或淡,虚而灵,空而妙。大山亦如此法,余者不足用,生辣中求破碎之相,此不说之说矣。
释文:古代的人画树或者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树的反面、正面和阴面、阳面,各自有自己的相貌,参差不齐、高低有别,生动有致。我画松柏、古槐、古桧的方法,比如三五株树共同形成的的势态好似英雄起舞,低头和抬头、蹲踞和站立,旋转起舞、昂扬豪放,或者硬朗或者柔软,运笔运腕,大都常用画石的方法去完成。五指、四指、三指都跟随手腕转动到肘部,伸出去缩回来,共同并作一股力量。手腕运笔在极沉重的地方却必须将笔如飞翔的感觉提离纸上,消去猛烈的气息;所以或浓或淡,空虚而灵动,空虚而巧妙。画高大的山峰也是采取这样的方法,其余的物象不需要采用,生猛刺激中寻求破碎的容貌,这是没有语言的语言呵。
海涛章第十三
  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荐灵,山能脉运。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蟥峨突兀,岚气雾露,烟云毕至,犹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荐灵,亦山之自居于海也,海亦能自居于山也。海之汪洋,海之含泓,海之激笑,海之蜃楼雉气,海之鲸跃龙腾。海潮如峰,海汐如岭,此海之自居于山也,非山之自居于海也。山海自居若是,而人亦有目视之者。如瀛洲阆苑,弱水蓬莱,元圃方壶,纵使棋布星分,亦可以水源龙脉,推而知之。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之也。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
释文:海有巨大的水流,山有隐藏埋伏;海有吞进和吐出的形态,山有拱手作揖的形态;海能够举荐神灵,山能够脉脉相承。山有层层坡峦和重叠的山峰,幽深的山谷和陡峭的悬崖,嵯峨高耸,山中雾气和露水、烟云全都出现,犹如海的巨大的水流,海的吞进和吐出,这不是海的荐灵,亦是山的自处在海中呵,海亦能自处在山中呵。海的水势浩荡无际,海的胸怀深沉广阔,海的激情欣喜,海的蜃气变幻成的楼阁和雉鸡羽毛一样美丽的景象,海的鲸跃龙腾。海潮如同山峰,海汐如同山岭,这是大海的自处在山中呵,不是山的自处在海上呵。若是山、海存在着自处的现象,而人亦有观看山、海出现自处的现象。比如瀛洲阆苑,弱水蓬莱,元圃方壶,即使如同下围棋时的布局和以天上的星宿划分地上的区域,亦可以追寻水源的龙脉,通过推理而知道。徜若从海中得到,却从山中失掉,从山中得到,却从海中失去,是人胡乱接受的呵。我的接受,山即是海,海即是山,是山、海知道我才传受给我的呵,全在人一笔一墨的风流呵。
四时章第十四
  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古人寄景于诗,其春曰:“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其夏日:“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其冬曰:“路渺笔先到,池寒墨更圆。”亦有冬不正令者,其诗曰:“雪悭天欠冷,年近日添长。”虽值冬似无寒意,亦有诗曰:“残年日易晓,夹雪雨天晴。”以二诗论画,欠冷添长,易晓夹雪,摹之不独于冬,推于三时,各随其令。亦有半晴半阴者,如:“片云明月暗,斜日雨边晴。”亦有似晴似阴者:“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予拈诗意以为画意,未有景不随时者。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释文:凡是画四季的景物,风味不同,阴晴各自有所差别,审视时令度量气节才能表现出来。古人用诗意来表现景色,春天景色的诗意是:“常和沙洲上生长的草一起生发,长天和水上方的云相连接。”夏天景色的诗意是:“绿树下的土地常有树荫,水边的微风最凉爽。”秋天景色的诗意是:“一个人独自远眺冷清的城池,平坦辽阔的楚地正苍茫萧瑟。”冬天景色的诗意是:“路途渺茫笔迹先到,池水寒冷墨色更圆浑。”亦有不去描绘冬天寒冷的诗,诗中说:“吝啬下雪,天气还冷的不够,快到过年的时间了白天却延长。”虽然是表现的冬天似乎没有寒冷的感觉,亦有诗说:“将尽的年月夜晚很短暂,很快就到了拂晓,夹着雪的雨天又开始晴朗。”用这两首诗来评论画,缺乏冷天、白天变长,夜晚很短暂容易拂晓与夹着雪的雨天,摹仿诗中的冬天不仅仅去表现冬天,还可以扩大到其它三个季节,各自跟随其时令的变化去表现。亦有表现半晴半阴时节的诗,比如:“一片乌云使明月变得暗淡,雨后放晴夕阳又出现了。”亦有表现似晴似阴的时令:“不必忧虑天色晩,天际只是微阴的天色。”我采用诗意来表现画意,没有景色不跟随时令的情况。满眼的烟云山峦,随时令季节而变化,用这些比喻使人明白道理,可以知道画即诗中的意,诗难道不是画里的禅语吗?


发表于 2020-1-3 19: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1-4 0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1-4 16: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4 22: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5-1-19 0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