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0|回复: 3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4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2 06: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422第八章中国近现代的盆景文化
第四十五节 李成民-老子庄子的美学解读与中国绘画的开拓创新  
    童大年清供图.jpg
汪琨-岁朝清供图1935-.jpg
汪谦二老图1905-.jpg
汪溶-花卉图.jpg
什么是中国绘画呢?我认为,无论其来自哪个传统,无论其属于什么画种,只要其是在千真万确地表达、体现、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特有信息,那么它就应该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绘画。什么是中国文化呢?我认为,所谓中国文化,究其实质就是中国自太古以来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天人合一道德体系,其中“道”即“文”、“德”即“化”,包括了中国文明固有的对于天地人我、宇宙万有的性质、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意义的思维模式、终极信仰、价值理念和情感意志。
  春秋末年,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复合因素最终导致了一次令人痛彻心肺的中国文明大倒退。当其时也,中国大道归隐,学术分裂,诸子百家各执一端,蜂出并作,上演了一出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闹剧。然而铁面无情的历史事实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有限的混战一瞬即过,“百花”凋谢,百家沉寂,惟有对天人之学保留得最为完整最为纯正的孔子和老子的学说理论卓然而立,成为中国后文明时期的两大精神支柱。总的来说,春秋以降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后文明时期是以道为经、以儒为纬、以法为备、以佛点缀的格局,而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无疑最为深厚内在。不仅中国历史上每次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大好时期都和老子思想的具体实践密切相关,而且其它主要思想流派也大都以道家为宗——申韩之徒论“法”言必称“道”自不必说,佛家若非经禅宗六祖慧能以中国人特有的悟性援道入佛从而完成佛家的中国化,则其也必然难免在本土全军覆没。儒家亦然,如果不是二程援“道”入“儒”以“礼”代“道”,如果不是陆王直承黄老衣钵,发明光大“内行”之学,则决不会有所谓守明礼学的中兴。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道家思想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此评价一点也不为过,老子以五千如诗如歌的精金之言纵论宇宙、人生、社会所有领域,其信仰之敬虔、观念之纯正、认知之深邃、情感之凝重、心胸之旷达,灵性之活泼,除孔子外远非其他先秦诸子所能及。本文拟从美学的本体论、伦理观、方法论、基本原则四个方面解读《老子》,以期古圣思想能对万众瞩目的中国绘画的开拓创新有所助益。
一、老子美学的本体论
  本体论是对天地人一切实际存有及其相互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终极意义的本体性认知,是一切美学理论形成的核心和基石,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美学理论。
  从现存的黄帝文献看,老子无疑是黄帝思想体系的直接继承者,时人将之与黄帝并称“黄老学派”完全符合历史实情。和黄帝一样,老子也是将“道”和“德”作为自己学说的中心概念,“道”之论述形成“道经”,“德”之论述形成“德经”,正是通过对这两个中心概念的深入阐述,老子陈明了自己的本体认知。毫无疑问,老子这一独具特色的本体论,将是重建中国特色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
1、老子对“道”的本体性认知
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大意是说:道,虽然看不见祂的形象,但却明明知道祂在无穷无尽地发挥着作用。深不可测呵,祂是万物的创生者。无形无像呵,却又能感觉到祂的真实存在。我不知道谁还能在祂之前存在,实际上祂就是上帝原先的样子。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意是说:道,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摸也摸不着。为什么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呢?谁也不能提供终极答案,所以只有含混地称其为“一”。如果要究极道自身的真实情形,谁也弄不清楚,而至于祂所创生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宇宙万有则是清晰明快、可加认知的。但就是道所创生的一切,其根本性质、终极意义和未来归宿也是无法探个究竟。有形终将归于无形,虽说无形但却实际存在着,至于具体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是不是现在这种形状的形状,不是现在这种物质的形象吧。这是完全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概念,谁能了解祂的起始、谁又能知道祂的未来呢?
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大意是说:道是怎样存在着呢,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虽然这样超越,但仍然存在着祂自己的本体。无论多么深奥难知,无论多么幽暗难明,道的存在是实实在在、明确无疑的,在祂里面拥有一切美善,这美善又是如此的真实,这真实又是如此的信实有验。从起初直到今日,道从未曾离开过祂所创生的一切,正因如此,祂才真正是宇宙万有之父。我是凭什么知道宇宙万有之父的情况的呢,就凭这些。
老子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大意是说:天如果想要拯救谁,那就用祂的慈爱护卫着他。天所厌恶什么,谁又能知道什么原因呢。
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大意是说:道是最初最高的存在,是祂创生了可见不可见的宇宙万物,在这个意义上说,“祂”就是一,无论天地、鬼神、山川、人类尊贵的代表——王侯都是道所创生并且维系引导着。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大意是说:那无形无象的神是亘古常存、永不改变的,“祂”是真真正正、名符其实的生命的源头,这生命的源头的工作之处,才是宇宙万有生成、维系、变化的根本所在。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说:人的物质性部份无疑来源于大地,大地所以是大地,无疑是由于宇宙的统一作用,宇宙的统一作用无疑是道的安排,而道从哪里来呢?道——祂就是“祂”是,“祂”就是“祂”将是,“祂”就是“祂”自己。
  由上可见,在老子的本体论中,“道”的真实存在始终是第一位的,此其整个学说展开的唯一基础,具有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崇高地位。从老子的论述,我们可以明确无误地了解到老子本体论的两个基本特色:其一,“道”就是上帝。尽管老子之前的中国文明早已使用“道”、“天”、“帝”、“神”、“一”等不同称谓来指称无形无象、独一无二的上帝,但老子仍然是以文字形式对“道”就是上帝作出表述的第一人,这一认知要比西亚“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的同样认知早了五六百年。其二,“道”就是“祂”自己。对上帝存在的逻辑性认知最早见诸书面的是以色列的摩西,而在中国见诸书面的同样认知,老子却是第一人。“上帝是谁?祂就是祂是,祂就是祂将是”这一认知标志着怀疑论在终极意义上的彻底终结。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就是虔诚信仰上帝的伟大国度,《诗》、《书》、《易》、《礼》、《春秋》……中国古代经典可以作出铁的见证,而且春秋之前的漫长历史上出从未出现过将上帝偶像化的愚昧现象,这在全球各时代各区域各族群的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显而易见,这和中国固有文明卓绝独迈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2、老子对“德”的本体性认知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大意是说:最好的“德”是心存美善,根本无意于得到什么,正因如此,反而会得到理应得到的一切而永远不至失去。不好的“德”是心不纯正,出发点就是执着于得到什么,正因如此,反而终极意义上讲所想往的东西都得不到。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大意是说:道创生了万物,而万物又是凭借道所赋予的秉性畜养着自己,因物而有形状,顺环境而成长,所以说万物没有不尊崇道推重德的。
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大意是说:德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如果修到自己身上,那么这是最为真实永远也不会失去的;如果修到一家能够受用,那么这德就绰绰有余了;如果修到一乡能够受用,那么这德就又有了成长;如果修到一国能够受用,那么这德就非常丰满了;如果修到天下能够受用,那么这德就普及广大了。所以,人和社会的外在情形和其德的质量是成正比的,德好则好,德坏则坏。我是靠什么知道天下情况的呢?就是靠的这个。
  由此可见,在老子的本体论中,“德”是仅次于“道”的中心概念。虽然在时间上而言,应该是“道”生“德”,但如果在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终极意义上讲,“道”“德”却是并肩而立、本质相同。老子这种视“道”与“德”原本为一、也终将合而为一的观念意识,是对中国固有文明天人本一、天人合一的观念意识不折不扣的继承。在老子这里,“德”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究极地说,其本质含义就是“道”之在我者,“天”之在我者,“帝”之在我者,“神”之在我者,“一”之在我者,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本质所在,是非物质性的“我”的精神本体,是终极性、永恒性的生命得着,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得”字之义。老子所用“道”“德”二字,也是中国文字初创之时的固有含义,反映着中国固有文明最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意识——天和人在生命和道德上的合而为一,这和域外文明天人对立的观念意识有着天壤之别,是中国文化从容不迫、宽大有情、富有理性、阴阳平和的关键所在,是根本清除西方文明中关于宗教、战争、生死、性困惑、种族歧视、不满、恐惧、阴郁、绝望、分裂、极端、无意义、非理性……等等消极固疾的对症良药。我们深信,对这一优秀传统认知体系的重新审视必将对重建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发表于 2020-7-12 2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13 06: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13 10: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2-18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