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五章 宋代盆景山石的成就
第三节 宋徽宗的《宣和六十五石》《祥龙石图》与《雪江归掉图》《听琴图》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政治腐败,穷奢极侈;后来,他传位给儿子。“靖康之难”,他和宋钦宗都被金兵俘虏,最后客死于异邦。宋徽宗做皇帝不称职,没有能力,精神寄托却全部都用在诗文书画和山石方面,成为是中国古代最悲哀的艺术家。但他在山石艺术方面的高度成就以及贡献,却无法为后人所忽视。 大德初广积库官售杂物,有一石小峯,长仅六尺高半之,玲珑秀润,所谓卧沙水道转摺胡桃纹,皆具山峰之顶。有白石正圆,莹然如玉。徽宗御题八小字于旁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无雕琢之迹,真奇物也。 张淏《艮岳记》:“徽宗登极之初,……大兴工役筑山,号寿山艮岳,命宦者梁师成专董其事。时有朱勔者,取浙中珍异花木竹石以进,号曰“花石纲”,专置应奉局于平江,所费动以亿万计,调民搜岩剔薮,幽隐不置,一花一木,曾经黄封,护视稍不谨,则加之以罪,斫山辇石,虽江湖不测之渊,力不可致者,百计以出之至,名曰“神运”,舟楫相继,曰夜不绝,广济四指挥,尽以充挽士,犹不给。……萃天下之伎艺,凡六载而始成,亦呼为万岁山,奇花美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飞楼杰观,雄伟瑰丽,极于此矣。” 祖秀《华阳宫记》:“政和初,天子命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诏阉人董其役。舟以载石,舆以辇土,驱散军万人,筑冈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石皆激怒抵触,若碮若齿,牙角口鼻,首尾爪距,千态万状,殚奇尽怪。” 宋徽宗《艮岳记》:“于是按图度地,庀徒潺工,累土积石,设洞庭湖口丝溪仇池之深渊,与泗滨林虑灵璧芙蓉之诸山,最瑰奇特异瑶琨之石,……而穿石出罅,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谷。石以土地之殊,风气之异,悉生长成,养于雕栏曲槛。 御苑山石,玲珑嵌空,窍穴千百,赵佶选得六十五石,逐一封爵题名、铭刻于背,并依形绘成图鉴,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此外,还留存一件《祥龙石图》是《宣和睿览册》中幸存之物,故宫博物院藏有赵佶绘《祥龙石图》。 赵佶有《题祥龙石图》诗:“祥龙石,立于环碧池之南,芳州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腾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此图精细入微地刻划出了太湖石独特的特征,又力求突出“祥龙”立意。凹凸起伏的石形既玲珑剔透,又犹如左向昂首、盘曲蜿蜓、腾空欲飞的虬龙;细劲线条勾描的坚峭轮廓强调了石身之瘦秀,也增添了虬龙雄强之气质;浓浓墨色渲染的涡孔窍穴,既突出了石体的褶皱纹理,又极似斑斑龙鳞。太湖石的瘦 、漏、透特征与祥龙石的雄强、吉祥、瑞应寓意巧妙结合,兼而有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御苑奇石的姿、韵之美。 邓椿《画继》“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又取古今名人所画,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寀,集为一百秩,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盖前世图籍,未有如是之盛者也。已而又制《奇峰散绮图》,意匠天成,工夺造化,妙外之趣,咫尺千里。其晴峦叠秀,则阆风群玉也;明霞纾彩,则天汉银潢也;飞观倚空,则仙人楼居也。至于祥光瑞气,浮动于缥缈之间,使览之者欲跨汗漫,登蓬瀛,飘飘焉,飘飘焉,若投六合而隘九州也。” 上图虽未能传世,但现存的《雪江归掉图》卷,真实地展示出赵佶山水画的本来面目。《雪江归掉图》画一寒江横过画面,远接天际,上下一色。近处一长岸通景,右半部,江面空阔;近处通岸有一低阜石冈伸向江边,石冈上几组丛树,二纤夫拉船于渚边。江对岸,远山隐隐,江岸中低坡重汀,村舍树林;对岸的偏中处,汀峦重重,洲渚历历,丛树亭舍,路径相连。画的左半部近中处,两岸高山相对,重峦叠峰,是画中的密处和高处。楼阁藏于山后,村落隐现于林中。高山坡脚延河,伸至左边江心。最左边的洲渚上楼阁飞檐出于林中。赵佶用瘦金书体自书“雪江归棹图”、“宣和殿制”,并押“天下一人”。此图具体地描绘了山石的优美和置身其间的怡然情趣,使得人在近千年后披卷相对,如履其境。 宋代盆景山石,由于帝王带头倡导,文人喜爱山石成风。这在《听琴图》中得到了更典型的体现,园庭中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座,上面陈列有一古式盆景。在当时,文人常将盆景山石清供于庭院或几案上,有条件的还在花园中攒聚假石景观,以利在静中得到乐趣。于是,上行下效,更使官员与民间盆景山石之风盛传于世。
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