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五章 宋代盆景山石的成就
第八节 苏东坡的盆景山石史料
及其艺术影响3
3、仇池石、小有洞天石与壶中九华石 1092年,宋代元祐七年,苏东坡在扬州获得表弟程德孺赠送的两块山石。这对于仕途坎坷的苏东坡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该山石启发了他的联想、诗情与创作冲动,也寄托了大诗人的人生希望。自此时起至1101年蒙赦北归年间,苏东坡前后大约创作了15首有关“仇池石”内容的诗篇。 苏东坡他在《双石》诗的序中说:“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往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在《和陶潜读山海经》这首诗下又自注道:“在颖州,梦至一官府,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为而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畴者曰:‘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属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这充分证明苏东坡对仇池是向往已久。 仇池,在西和县城南的仇池山上。早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这里。仇池山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遍布九十九眼泉水,千峰浮动,万壑青岚,曲折盘旋,奇峦竞秀,江河奔涌,峡谷幽深。据传,仇池山上仇池石,系赭红色,俏丽有致,风姿峻逸,且吸水性强,石上可栽树植卉,是极佳的盆景山石。山上不仅有“小有洞天”等山石景观,并是千百年来文士向往的“洞天福地”。 公元759年,杜甫西行写了《秦州杂诗》表现了他对仇池的向往: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也表露了大诗人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的思念。在《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一诗中又写下“受辞太白脚,走马仇池头。”的诗句。 苏东坡一生仰慕、推崇并潜心学习杜甫,认识杜诗之博大精深,这不仅是他们的学识思想上有着共同之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有着近似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很自然地产生远离官场政治,向往仇池以终老的思想。苏轼一再地吟咏、思念仇池石,写下了十多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大诗人把“仇池”比作桃源仙境,一再表露“仇池”为他的归老之地。登上仇池,凡人也成仙人了。多次做梦到了仇池!希望有机会一定去一次仇池,以了平生之愿。为寄托情思,便将形态似于仇池山的仇池石,视之为“稀代之宝”珍而藏之。“仇池石”的天下扬名,也推动了“小有洞天石”和“壶中九华石”的名声远播,引发了文人们的争相唱和,由此十分有趣地掀起了一场围绕爱好盆景山石而引起的轩然大波。却又最终喜剧式的平息在苏东坡的诗句中:“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盆景中的山石不能隐居养老,绘画中的马也不能放牧乘骑。 《双石并引》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次韵和晁无咎学士相迎》梦中仇池千仞岩。便欲揽我青霞幨。 《过杞赠马梦得》万古仇池穴,归心负雪堂。殷勤竹里梦,犹自数山王。 《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仇池九十九,天人同一梦,仙凡无两录。 《和陶桃花源》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不如我仇池,高举复几岁。 《次前韵寄子由》泥洹尚一路,所向余皆穷。似闻崆峒西,仇池迎此翁。 《山坡陀行》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若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 《和陶潜读山海经》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教材。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见和仇池》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 《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初疑仇池化,又恐瀛洲蹙。 《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逝将仇池石,归溯岷山渎。 《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 《壶中九华》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予昔作壶中九华……》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玲珑。 《文登彈子渦石》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