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五章 宋代盆景山石的成就
第八节 苏东坡的盆景山石史料及其艺术影响6-3
6、苏东坡的盆景山石史料3
《八阵碛》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渚宫》 钓鱼不复数鱼鳖,大鼎千石烹蛟螭。 《出峡》 仰见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闻道石最奇,寤寐见怪状。。 《巫山》 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黄杨生石上,坚瘦纹如绮。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浣衣挂树梢,磨斧就石鼻。 《观大水望朝阳岩作》 春泉溅溅出乳窦,青莎白石半洿途。 《老翁井》 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 《题云龙草堂石磬》 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光禄庵二首》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 《过木枥观》 石壁高千尺,微踪远欲无。飞檐如剑寺,古柏似仙都。 《儋耳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余。 《初贬英州过杞赠马梦得》 万古他池穴,归心负雪堂。殷勤竹林咏,犹得比晁山王。 《扶风天和寺》水落见山石,尘高昏市楼。临风莫长啸,遗涕浩难收。 《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 赖有黄鹂斗嬛好,独依藓石立多时。 《谢曹子方惠新茶》 陈植文华斗石高,景公诗句复称豪 《答海上翁》 山翁不复见新诗,疑是河南石壁曦。 《憩寂图》 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还作辋川诗。 《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因咏韩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次其韵》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 《次韵答开祖》 知君颇有东山兴,喝石岩前自过春。 《虎跑泉》 僧来汲月归灵石,人到寻源宿上方。 《游何山》 今日何山是胜游,乱峰萦转绕沧洲。云含老树明还灭,石碍飞泉咽复流。 《双井白龙》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 《过金山寺一首》 云雾空中绕,帆樯槛外回。无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莱。 《登庐山》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失题二首》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余。 《碣石庵戏赠湛庵主》 保康桥上夜观灯,喝石岩前夏饮冰。 《绝句二首》 峨峨垒石立何孤,赖有萧萧翠竹俱。日暮无人鸥鸟散,空留野水伴寒庐。 漠漠秋高露气清,新蒲倚石近溪生。夜来雨后西风急,静向窗前似有声。 《数日前,梦人示余一卷文字,大略若谕马者,用“吃蹶”两字,梦中甚赏之,觉而忘其余,戏作数语足之》天骥虽老,举鞭脱逸。交驰蚁封,步中衡石。 《山坡陀行》 澣颐坦腹盘石箕坐兮,山亦有趾安不危。 《雪诗八首》 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万石千钧积累成,未应忽此一毫轻。 《火星岩》 火星岩下石凌壁,阁上相忘止一僧。莫问人间兴废事,门前流水几前灯。 《寄欧阳叔弼》 曾闻圮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 《题王晋卿画》 两峰苍苍暗石壁,中有百道飞来泉。 《送穆越州》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四朝耆旧冰霜后,两郡风流水石间。 《送范景仁游洛中》折花斑竹寺,弄水石楼滩。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至真州再和二首》躬耕怀谷口,水石羡平泉。 《韩子华石淙庄》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彼美石淙庄,每到百事废。泉流知人意,屈折作涛濑。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 《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我来叩石户,飞鼠翻白鸦。” 《黄牛庙》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满江红 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前怪石供》《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复为“怪”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虽然,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苏轼《后怪石供》苏子既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其言刻诸石。苏子闻而笑曰:“是安所以来哉?予以饼易诸小儿者也。以可食易无用,予既足笑矣,彼又从而刻之。今以饼供佛印,佛印必不刻也。石与饼何异?”参寥子曰:“然。供者,幻也;受者,亦幻也;刻其言者,亦幻也。失幻何适而不可?”举手而示苏子曰:“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同是手也,而喜怒异,世未有非之者也。子诚知拱、戟之皆幻,则喜怒虽存而根亡。刻与不刻,无不可者。”苏子大笑曰:“子欲之耶?”乃亦以供之。凡二百五十,并二石盘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