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园林植物史1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译文:“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我本想在灵琐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1926年鲁迅《彷徨》出版时引《屈原.离骚》作为题 词,又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 图1-1 图1-2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附译文:“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没有生死的事物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事物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不变化,所以这些事物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1945年12月17日石声汉引《列子·天瑞篇》为书法作品, 寄赠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剑桥生化实验室》图1-3图1-4 “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以来,无不在同自然系统打交道。《管子·地员篇》、《诗经》农事诗《七月》、秦汉汜胜之著《汜胜之书》等古籍,对农作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气候诸因素的关系,都有辩证的叙述。” —钱学森-《系统思想和系统工程》1980- “园林可以有若干不同观赏层次,从小的说起,第一层次是我国的盆景艺术,观赏尺度仅几十个厘米;第二层次是园林里的窗景,如苏州园林的漏窗外小空间的布置,观赏尺度是几米;第三层次是庭院园林,像苏州拙政园、网师园那样的庭园,观赏尺度是几十米到几百米;第四层次是像北京颐和园、北海那样的园林,观赏尺度是几公里;第五层次是风景名胜区,像太湖、黄山那样的风景区,观赏尺度是几十公里。还有有第六层次?也就是几百公里范围大的风景游览区?像美国的所谓“国家公园”?从第一层次的园林到第六层次的园林,从大自然的缩影到大自然的名山大川,空间尺度跨过了六个数量级,但也有共性。从科学理论上讲,都是园林学,都统一于园林艺术的理论中。” —钱学森《再谈园林学》1983-1 图1-5图1-6 “无数考古事实说明,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就有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作物栽培技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如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掘出约7千年前刻有盆栽植物的陶片;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还发现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这全是中华先民热爱植物的历史片段记录-—是用植物于观赏的萌芽。” —陈俊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1996年 图1-7图1-8图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