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盆几起源与发展 1、新石器时代盆几 原始石器盆几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早工具都离不开石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就已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原始先民们远在使用石器工具的年代里,就使用自然石块堆成原始几案的雏形。为了更加方便,人们在自然石板或石块堆成的石几上进行碾磨操作,这种器具可算原始石几的雏形。可以说,没有石器就没有人类,没有石器就没有人类文明。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石几 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约为公元前5500~公元前4900年。遗址在新郑县城西北约7.5公里处,高出现代河床25米,发现有窖穴、陶窑和墓葬等遗迹。 20世纪50年代初,裴李岗村民经常发现一些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等物,没有人想到过,这是一个消失的伟大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报》刊登一组照片,题为《我省出土的历史文物介绍》,其中有一幅石磨盘的照片,文字注明为碾谷物的生产工具。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四个圆柱状的磨盘腿,高3至6厘米。一般长70厘米左右,宽度一般为20厘米至30厘米。7000年之前,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几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为什么在它以后的文化层中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呢?然而又令人欣慰的是,先民们的石几这个原始创造设计,却启示着人类的继承发扬而生生不息,直到成为现代几案桌凳的源头。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石几 砂岩,盘面呈长椭圆形,前端较尖,后端平缓,下底有四个扁棱形矮足,几高8.8厘米,长57.2厘米,宽20.9厘米,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原始陶器盆几 距今约一万至四五千前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开始了社会大分工,出现了陶器,这也是新石器时代一个标志,当时产生了烧制彩陶的原始手工业。盆几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河姆渡文化一期盆器座的创造。凝聚在原始盆几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初始形态,亦确立了盆几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盆几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显示了陶艺人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陶器器座1 高17厘米、口径21.2厘米。河姆渡文化一期,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陶器器座2 高16.5厘米、口径20.8厘米。河姆渡文化一期,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镂空器座 6100-4600年,山东邹城野店遗址出土,灰陶器身布满圆形镂孔,是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代表作之一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连栅纹镂孔器座 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 高24.1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27厘米。泥质红陶,陶座作喇叭形,宽缘外伸,圆唇,底座大于上口重心稳固。器表面以棕红色底色,以白彩描绘纹样。整个图案可区分为三个单元,上下两个单元以连栅纹为主体,中间部份由对半月纹加圆形缕孔组成,紧密疏朗,自然谐调,表现了艺术技巧高超。此件器座,是放置圆形盆器的几座。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器座 高18.2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13.4厘米。泥质红陶,圆唇,侈口,下为高足,陶座作喇叭形。器表经过磨光,以深红色为陶衣,口外、柄部和喇叭口以黑彩为底色,以白彩描绘几何纹样三周。整个图案具有大汶口文化的典型特点。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彩陶器座 高5.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8.6厘米。细泥质红陶,上为敞口,下为喇叭形座,中三角纹纵横相连的几何形图案装饰。由于红、黑彩相间,使图案花纹显得相当醒目而华丽脱俗。出土时器座上多叠放与之色彩浑为一体的陶钵盆器。 图2-1新石器时代石几裴李岗文化河南郏县出土 图2-2磁山文化石几-河北武安磁山出土 图2-3大汶口文化镂空器座-山东邹城野店出土 图2-4陶器盆座1河姆渡文化一期1977年出土, 图2-5陶器盆座2河姆渡文化一期出土 图2-6新石器时代彩陶连栅纹镂孔器座江苏邳县出土 图2-7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器座 图2-8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彩陶器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