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二章商周秦汉时期盆景山石的雏形
第五节
商周秦汉盆景山石的物证
1、姨母育佛图卷
王振鹏绘,绢本,纵31.9 厘米,横508 厘米,图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此画绘释迦牟尼(公元前565 年~公元前486 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婴儿时,受姨母抚养情景。图中右边陈设一高足莲花式盆器,制成一盆山石盆景;台桌上一盆似为汉代博山香炉,另一装饰花纹的筒式盆器中,栽培着树木盆景。环境陈设典雅,人物比例匀称,面容丰满端庄,一婴儿、一小孩,活泼可爱。姨母及女侍,均披发,宝冠、璎珞,服饰华丽。此图以其线画精美,原被人目为李公麟作品,直至清朝钱大昕于左侧树干间发现有细书“振鹏”二字,始知为元王振鹏作品。
2、折檻图轴
绢本设色,纵173.9、横101.8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汉代历史故事。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请求赐尚方宝剑斩佞臣张禹。而张禹为成帝倚重的师傅,成帝震怒,立命将朱云拖下问斩,朱云紧攀栏檻力争,将栏檻都折断了。左将军辛庆忌叩头为朱云辩解,成帝逐渐省悟,赦免朱云并保留折檻以旌表忠臣。图中主要人物背景后陈设的高台竹附石特大型盆景十分精彩大气,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线描、赋色都十分精谨,当属北宋画院画家的作品,是传世山石盆景中的精品。
3、張騫出使西域图
在敦煌莫高窟新編第323 窟中壁画,公元前138 年,張騫率領使團從首都長安出發,踏上了通往遙遠的西域征程。公元前116 年,張騫率領一個三百人組成的使團,踏上了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行程。訪問了多個中亞、西亞國家,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張騫为了把西域的石榴引种到中原来,就采用了盆栽石榴的办法。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盆栽,是最原始的盆景。图中一平盆中陈设的大小五只象形似的物品,显现了当时历史的背景。
4、西汉错金博山炉
1968 年,在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高26 厘米,足经9.7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该器由炉盘、炉盖、和炉座组成,通体错金丝,炉盖镂雕成山石起伏形状,足部为透雕蟠龙纹,器腹饰错金卷云纹。博山炉为汉代始出,多为铜铸,起因于焚香习俗。此器色彩黄、黑呼应,效果精美华丽,实为宫廷所制。其造型构思实为此后的山石盆景的雏形。
5、伯牙鼓琴图
王振鹏作,绢本墨笔,纵31.4 厘米,横92 厘米,北京故宫博和院藏。此卷描绘春秋时代俞伯牙为知音者钟子期弹琴的故事。画面上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衣纹用笔细腻。画面正中树根高几上,陈列着一盆汉代博山香炉。
6、曹大家授书图轴
纸本设色画。纵90.5厘米,横90.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内容所描绘的是东汉班昭援笔授书之故事。班昭,字惠姬,兄为修撰《汉书》的班固。昭博学高才,班固著《汉书》,未成而卒,和帝诏昭来续成,并数次召入宫中,令皇后与诸贵人师事之,号曰大家。汉书始出,多有未能通者,也请班昭传授。此图绘班昭案前执笔,二女携幼儿旁观。透过方形窗格与圆形洞门所见到的户外园景,室内之牡丹,水仙、与阁外的白梅、天竺相互争豔,益添活泼轻快的气氛。图中最为突出的是一长方浅盆山石盆景,造型逼真,刻画秀致,敷色亦典雅清丽。作者在一汉代人物故事中,设计安排一件如此生动的山石盆景,很难揣测画家的根据与意图所在。
金廷标(?~1767),字士揆,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无论人物、花卉、山水皆擅,也长于人像写照。乾隆南巡时进呈作品,被召入内廷,成为宫廷画师,深得乾隆喜爱。
7、西汉十二峰灰陶砚
河南洛阳出土,它的确是一件稀世之珍。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通高17.9厘米,宽21.5厘米,径18.5厘米。砚细灰陶质,有3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陶砚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此砚形象古朴,造型奇特,是西汉古砚中陶砚之珍品。该砚山的出土说明,汉代己经具备了制作山水盆景的条件。
8、安平东汉墓盆山壁画 河北安平东汉墓壁画中,绘有一幅在墓主人的身后有一侍者手端一件三足圆盆盆山的形象。
9、中国汉代博山 有如山石盆景 出土于印度尼西亚
10、博山香炉 明代王圻《三才图会》
11、汉代博山炉错金银嵌宝石
美国史密森机构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