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3|回复: 5

第四节、唐大宗李世民的《小山赋》《小池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13: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四章隋唐五代盆景山石的兴盛
第四节、唐大宗李世民的《小山赋》《小池賦》
唐大宗李世民召徐惠贤妃去御花园,见到一座“小山”。唐太宗和徐惠就唱和了起来。诗赋里反映的是在欣赏山石中的愉快心情。诗文的风格雕琢华丽,有很多有关山石的佳句。
唐大宗在《小山赋》中写道:
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於绮砌,横促岭於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岯。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俯蚁垤而有馀,仰终南而多愧。


想看蓬莱看不见,要望昆仑又难预期;用山石砌筑一个美丽的小山,就在后宫台阶处局促地横陈一岭。选两手一围之地来做建址,以数尺高的地方作山丘。一寸之中孤山似连又断,数尺的山峦有斜有正;岫带柳而合双眉,石间澄清的水流分积成的水泊似两面镜。半片叶子展开山岩就暗,一朵花散落山峰就会明亮;俯观石洞做一蚁窝足足有余,仰视终南山就会觉得羞愧很多。
李世民对这一座小山很感兴趣,又写了一首《咏小山》的诗:      
   “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近山谷处花草交缠,远观山峰相对形成莲花;小路细窄没有完全的石级,松树小还未蕴含烟霭。
李世民似乎意犹未尽,还又作了一篇《小池賦》,许敬宗家有小池作赋赐之:
“引泾渭之余润,萦咫尺之方塘。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虽有惭于溟渤,亦足莹乎心神。”
引入泾河和渭河之水,萦绕于方形的小池之中。在小池边来回漫步,使人留连忘返。风吹水面泛起的波纹层层叠叠,水流盘旋曲曲弯弯。减一些细流而顿时觉得池水很浅,增一滴水珠而又觉得池水深。小池虽然自惭于浩瀚的大海,但也足以使人心旷神怡。
斟字酌句,纤巧密丽,小山小池,题材别致,诗赋点明了是“小山”、“小池”。正文中同样写得明白,连尺寸都标上了。有“微山绮砌”,“促岭丹墀”,“一围建址”,“数尺成岯”,“寸中孤嶂”,“尺里重峦”,“半叶岩暗”,“一花峰明”,“蚁垤有馀”,“终南多愧”,“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咫尺方塘”,“微涓顿浅”,“一滴还深”,“有惭溟渤”,“足莹心神”等句。小山小池,不仅之“小”之“微”,连配衬花木都是新移植的,“松新翠薄,桂小丹轻”,细枝杂影,弱植缠绕。尽管如此,作者仍称是“夕玩而朝临”,足可以抒发情怀而使心志坦荡。由此也折射出大唐皇帝李世民观赏小山小池的审美心理?
李调元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诗赋评价颇高,他说:“渲染小字,工妙乃尔。可见才大者心必细。”
《小山赋》有徐贤妃和作,《奉和御制小山赋》:“殊华岳之削成,异罗浮之移所。影促圆峰三寸日,声低叠嶂一寻风。蝶留粉於岩端,蜂寻香於岭际。草临波而侧影,石莹流而倒势。虽蓬瀛之蕴奇,彼昆阆之称美。”《咏小山》也有徐贤妃和作,《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关于李世民的“小山”、“小池”,不仅是只有帝王妃嫔唱和,也有众多文人和应或记述之作,可见一代帝王的喜好提倡其影响之大,如:
郑谷《七祖院小山》:“峨嵋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峨嵋山真山水就在近旁,却懒得前往观赏,而把兴趣全部放在看眼前的假山之上。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

    韦应物《西亭》:“小山初构石,珍树正然红。弱藤已扶树,幽兰欲成丛。”
    钱起《谢张法曹万顷小山暇景见忆》:“退食不趋府,忘机还在林。清风乱流上,永日小山阴。”
    韩翃《题张逸人园林》:“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



崔觐《在唐日观昶法和尚小山》:“看竹看花本国春,人声鸟哢汉家新。见君庭际小山色,还识君情不染尘”。



李华《贺遂员外药园小山池记》:“一夫蹑轮,而三江逼户;十指攒石,而群山倚蹊。以小观大,则天下之理尽矣,心目所自不忘乎!。”

白居易《官舍內鑿小池》:帘下開小池,盈盈水方積,中底鋪白沙,四隅甃青石。勿言不深廣,但足幽人適,
白居易《小池二首》: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为爱小塘招散客,不嫌老监与新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未要追。蓬断偶飘桃李径,鸥惊误拂凤凰池。敢辞课拙酬高韵,一勺争禁万顷陂。
张鼎《僧舍小池》:“引出白云根,潺潺涨藓痕。冷光摇砌锡,疏影露枝猿。”
钱起《仲春宴王补阙城东小池》:“王孙兴至幽寻好,芳草春深景气和。药院爱随流水入,山斋喜与白云过。”
钱起《题萧丞小池》:“莺鸣蕙草绿,朝与情人期。林沼忘言处,鸳鸿养翮时。”
    方干《于秀才小池》:“一泓瀲灔復澄明,半日功夫斸小庭,占地無過四五尺,浸天應入兩三星。” 
    許敬宗《小池賦》:“溜激石兮長嘯,鳬鼓浪兮相喧,竹凝露而全弱,荷因風而半翻。足以澡瑩心神,澄清耳目。” 
许敬宗《小池赋应诏》:“爰凿小池,依於胜地,引八川之餘滴,通三涇之洋泌。”
李德裕《忆平泉山居,赠沈吏部一首》:“虽抱山水癖,敢希仁智居。清泉绕舍下,修竹荫庭除。幽径松盖密,小池莲叶初。”
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
权德舆《暮春闲居示同志》:“避喧非傲世,幽兴乐郊园。好古每开卷,居贫常闭门。小池泉脉凑,危栋燕雏喧。”
章孝标《丰城剑池即事》:“神物不复见,小池空在兹。”
朱庆馀《过旧宅》:“空厩欲摧尘满枥,小池初涸草侵沙。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李远《过旧游见双鹤怆然有怀》:“朱顶巑岏荒草上,雪毛零落小池头。”
许浑《题邹处士隐居》:“浪冲高岸响,潮入小池浑。”
贾岛《滕校书使院小池》:“小池谁见凿时初,走水南来十里余。”
司空图《偶题》三首:“小池随事有风荷,烧酹倾壶一曲歌。”
张乔《赠友人》:“自说安贫归未得,竹边门掩小池冰。”
李咸用《雪十二韵》:“草穗翘祥燕,陂桩叶白莲。犬狂南陌上,竹醉小池前。”
李咸用《春日题陈正字林亭》:“幕绕虚檐高岫色,镜临危槛小池光。”
方干《路支使小池》:“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藓岸和纤草,松泉溅浅沙。”
方干《路支使小池》:“一泓春水无多浪,数尺晴天几个星。”
郑谷《失鹭鸶》:“野格由来倦小池,惊飞却下碧江涯。”
郑谷《题汝州从事厅》:“自说小池栽苇后,雨凉频见鹭鹚飞。”
韩偓《桃林?》:“插槿作藩篱,丛生覆小池。为能妨远目,因遣去闲枝。”
韩偓《御制春游长句》:“低槛晚晴笼翡翠,小池波暖浴鸳鸯。”
韦庄《李氏小池亭十二韵》:“积石乱巉巉,庭莎绿不芟。小桥低跨水,危槛半依岩。”
任翻《桐柏观》:“鹤归高树静,萤过小池光。不得多时住,门开是事忙。”
李中《再游洞神宫怀邵羽人有感》:“泉落小池清复咽,云从高峤起还收。”
孙鲂《柳》(十一首):“小池前后碧江滨,翠窣抛青烂熳春。”
李珣《临江仙》:“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旧欢无处再寻踪。更堪回顾,屏画九疑峰。”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由此可見唐人对“小山”、“小池”喜爱的程度。早在东汉时期,已有在庭院中开水池做游观的例子。如:山东诸城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上就刻有一所宅院,在宅院的二门内开凿有水池,池中刻人泛轻舟。
时至唐代,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品位加深,盆景山石小型化、私有化受到普遍的重视。在庭院中挖池、叠山、置石、育树、培花的盆景山石艺术已经日益普遍。时人青睐于自己在庭院中创作小山小池,并在小池中养殖鳞鱼、水草等;文人墨客喜好玩小山小池并依此作诗吟赋。提倡其风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小山赋》、《小池赋》,体现了对大自然江湖美色的向往情感,对后世文人学士以至平民产生的影响十分深刻。
"右相驰誉丹青"称号的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601-673),在《职贡图》、《步辇图》等绘画中,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唐大宗李世民曲眉丰颊,神采如生,雍容气度,博大胸襟和一代帝王的尊严;也真实再现了631年(唐贞观五年)抵达长安的使者,手捧山石、盆景假山、珊瑚石等等弥足珍贵的大唐之历史事实。从唐代周昉的《仙山楼观图》等绘画中,也可以大略地观察感受到当时宫廷内院盆景山石的状态。
附《小山赋》《小池赋》全文欣赏
小山赋   何四序之交运,转三阳之暮时。风辞暄而入暑,树替锦而成帷。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於绮砌,横促岭於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岯。既无秀峙之势,本乏云霞之资。承坠宇之残露,挂低空之断丝。尔乃参差绝巘,葳纡短迳,风暂下而将飘,烟才高而不暝。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尔其移芳植秀,擢干抽茎;松新翠薄,桂小丹轻。细影杂兮俱乱,弱势交兮共萦。才有力以胜蝶,本无心而引莺。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何纤微之同景,亦卑细以相成。於是换浮欢於沈思,赏轻尘於胜地。俯蚁垤而有馀,仰终南而多愧。非为固於九折,庶无亏於一篑。聊夕玩而朝临,足摅怀而荡志。 
小池赋(并序)许敬宗家有小池,作赋赐之。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引泾渭之馀润,萦咫尺之方塘。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映垂兰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沈。涌菱花於岸腹,擘莲影於波心。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於时景落池滨,雾黯疏筠:舒卷澄霞彩,高低碎月轮;露宿鸟之全翮,隐游鱼之半鳞。岸随年而或故,流与日而终新。虽有惭於溟渤,亦足莹乎心神。
附图
阎立本《步辇图》唐大宗李世民像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阎立本(约601~673)步辇图.jpg  
阎立本《职贡图》 阎立本职贡图局部 拷贝.jpg
唐大宗《小山赋》-李少白书法欣赏 唐太宗《小山赋》李少白书法1.jpg 唐太宗《小山赋》李少白书法2.jpg 唐太宗《小山赋》李少白书法3.jpg
唐孙位《高逸图》中为树石造型 唐孙位高逸图全卷.jpg
唐周昉《仙山楼观图》中的盆景山石 唐周昉仙山楼观 台北故宫历代册页选.jpg
唐人裴宽《山水图》中的山石布局 唐人裴宽山水图明人仿品大都会博物馆藏.jpg
五代后蜀黄筌《勘书图》中的盆景山石 五代后蜀黄筌勘书图.jpg
发表于 2011-5-27 1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1-10-24 19: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发表于 2011-11-1 05: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发表于 2011-11-30 2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1-12-9 16: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赏{: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5-5-13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