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回复: 2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3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9 04: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30

第五节 陶渊明的田园文化思想
       陶渊明(约365-427)虽然贫穷,但仍陶醉于田园风光,喜好栽培菊花、芍药,也好山石。自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又:“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诗人描述了天然的山水野趣之美,又抒发了遁隐凡尘的不俗胸怀。后世文人喜爱并创作盆景山石,有不少就是出于仰慕陶公悠然淡泊的山水田园文化思想。
       钱钟书《管锥编》:“陶潜《归去来兮辞》。按宋人以文学推陶潜,此辞尤所宗仰;欧阳修至谓晋文章唯此一篇,苏轼门下亦仿和赓续,‘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但只有他(陶渊明),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魏晋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山水美,不仅写有许多有关山水山石的传世文章,如谢灵运《山居赋》;姜质《庭山赋》;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思书》等;而且有许多著名文人如:陆机:石龟怀海;曹操:东临碣石;曹植:盘山巅石;陶渊明:药石时闲;刘桢:磷磷水中石;阮籍:如何金石交;左思:石泉漱琼瑶;張敏:石人亭長;鲍照:怪石似龙章;潘岳:鴈行缘石逕;江淹:苔蘚绕石户;简文帝:枝云石峯;庾信:怪石铅松即序;谢灵运:白云抱幽石;張正見:天花照石梁;郭璞:磁石吸鐵;朱超:孤石侵霞;肖雉:翠石形似镜;周宏正:石鯨何壯麗;標法師:中原一孤石;高麗定法師:迥石直生空;慧远:忽闻石门游;应璩:安复劳针石;宋孝武:竦石顿飞辕;宋宗炳:穷石凌天委;梁范云:石藤多卷节;梁庾肩吾:寒云间石起,周王襃:石生铭字长,梁吴均:文星乱石,晋潘尼:惊涛拂石,晋庾阐:鸣石含潜响;顾恺之:千岩竞秀;孙绰:凝想幽岩;齐孔稚珪:石险天濬分;杨衔之:山池石路;姜质:决石值石;陶宏景:泉潆石、石孤耸等等,都曾留下千古传颂的山石诗句文化。
第六节  魏晋盆景文化的理论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中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进一步指出: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谢赫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第一次把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在理论上明确建立起来:“骨法用笔”(线条表现)比“应物象形”(再现对象)、“随类赋彩”(赋予色彩)、“经营位置”(空间构图)、“传移模写”(模拟仿制)居于远为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刚刚抬头,山水画理论便迫不及待地产生,以表述移情于自然的文人们,实际是关怀着与他们个人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群体的人生。在魏晋玄学风气影响下的人伦品藻,先转为绘画中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转为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演变。
       但自竹林名士开始,玄学已以《庄子》为中心,人与自然的融合,是文人们所体会的《庄子》精神,于是,山水画将自然引入文人的人生,实在是一种激发文人内心隐情的手段。相对谢灵运那样"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文人直接描绘山水,品评山水,应当说便当得多,也普及得多,以山水画来显示个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便在魏晋以降的文人中成为一种玄学修养程度的体现了。
      山水画与山水画论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文人们所把握的中国艺术精神,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相对自由活动的空间。无限的自然,可以任有限的生命去自由驰骋,这正是埋藏于文人心底的理想境界。这是一个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颇为类似境界,但又可以直观。玄学中那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道"就是这样通过绘画而跃然纸上,形成了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天地,一个文人可以寄身心性命于其内的世界。
      中国艺术发展的轨迹,在这时表现得是如此明显。魏晋时期的众多山水画论,阐发了他们的哲学观点和学术思想,画论已脱离了单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而上升到描述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为中国盆景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国盆景文化的艺术借鉴,并也形成了传统盆景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山水画,最早出现于西周,战国与两汉时已经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实践与理论的初步成熟,是“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期。此时出现一批画论家,自觉写作,出现了众多画伦著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画论观点。
      魏晋涌现出曹植《画赞序》,陆机论画,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萧绎《山水松石格》,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等众多画论。刘宋时期的宗炳、王微等把山水画作为精神寄托。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追求个体的超然和自适,奉行玄学和清谈“魏晋风度”。开辟了中国绘画文化理论的新领域,使绘画艺术实践很早就置于理性指导之下。
5,陶渊明归去来辞.jpg

6,高逸图卷1.jpg


发表于 2019-8-29 18: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31 2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9-21 05: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