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回复: 3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4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9 05: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42

第十五节 元稹与景云的题画诗
    元稹《画松》: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画松》这首诗很有深意。元稹一方面赞赏张藻画松,一方面对另一些画师不能状写松树的出尘之姿提出批评。元稹认为,张璪画出的松得自然之“真”,而那些仿造的画师们, 却使松态“奇态尽埋没”。他们失却了松的“真”,或者说失却了自然之“性”。为什么这些仿造的画家失却了自然之“性”呢?主要在于他们所抱有的“尘埃心”不是人的本心、真心,用张璪的话说,就是不得“心源”,用这样的心去创造则不能得古松潇洒出尘之韵、烟霄腾踔之意。元稹诗中所指画松的时弊,说出了中晚唐画松的情形,与荆浩“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之评相合。对比元稹和荆浩批评画松的流俗习气是有意味的。元稹看“流传画师辈”画松,因尘埃心未去,松的“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所以,在诗的最后,元稹说:“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诗中的淅阳山,地在河南,以古松百态知名当时,所以诗人不看画松而去山中看真松。这个“真物”,就是心源和造化在瞬间妙悟中凝结的灿烂感性。以妙悟云观照世界,而不是以知识的途径去认识。在佛学看来,妙悟是“一”,而非“二”,妙悟是不二之感悟。“不二”强调此悟乃是无分别、无对待之境界。其核心意思在于使物从对象性的陷阱中挣脱出来,获得自在价值。
历史上有趣的是,无独有偶,相得其妙,唐代还有另一首同名的《画松》题画诗。
唐僧景云《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是一首艺术魅力独特的题画诗。画上的松树就像真树一样,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到底是在哪里见过呢?细细品味,反复揣想,不竟惊呼:“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这种以虚托实、虚处传神的写法,令人叹服画家非凡的艺术造诣,更为钦佩作者诗在言外的高超技艺。好的艺术品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
唐僧景云的《画松》诗,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中的诗意感受。印象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画松一似真松树”。使人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此诗也未必是实写。或者说,是实事虚用而已。作为题画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
景云,唐朝僧人,幼通经纶,性识超悟,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有意外之妙。观其所书《将箴》,左盘右蹴,若浓云之兴,迅雷之发,使见者惊骇。斯盖不独形于字画之间,抑又见其写胸中之寄也。昔王羲之作《笔阵图》,以纸为阵,以笔为刀稍,以墨为鍪甲,以水砚为城池,本领为副将,结构为谋略,出入为号令,特以心意为将军者,真知其要也。景云之书《将箴》,殆有旨焉。尤擅长诗文,留诗三首。另两首为《老僧》、《溪叟》。
    倘如将前面元稹的《画松》诗,同唐僧景云的《画松》诗,对照一读,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有尘埃之染的元稹为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去深山看真物,无纤芥之沾的景云记得画中松是“石桥南畔第三株”,那的确是一幅艺术魅力独特而又趣味无穷的胜境! 五代周文矩(旧传)狸奴婴戏图.jpg

五代青瓷莲花钵.jpg



发表于 2019-9-9 06: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y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9 07: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9 14: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2-18 15: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