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62
第十七节 董逌《广川画跋》 画师相与言,靠山不靠水,谓山有峰岛崖谷,烟云木石,可以萦带掩连见之……唐人孙位画水,必杂山石为惊涛怒浪,盖失水之本性,而求假于物以发其湍瀑,是不足于水也……近世孙白始创意作潭滔浚原,平波细流,停为潋滟,引为决泄,盖出前人意外,别为新规胜概。不假山石为激跃,而自成迅流;不借滩濑为湍溅,而自为冲波。使夫萦纡回直,随流荡漾,自然长文细络,有序不乱,此真水也。 营邱李咸熙,士流之清放者也,故于画妙入三昧,至于无蹊辙可求,亦不知下笔处,故能无蓬块气。 乐天言“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邪?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今画师圈墨设色,摹取形类,见其似者,踉蹡其处而喜矣……皆按形得之,岂徒曰似之为贵?则知无心于画者,求于造化之先。凡赋形出象,发于生意,得之自然,待其见于胸中者,若花若叶,分布而出矣。然后发之于外,假之手而寄色焉,未尝求其似者而托意也。 咸熙盖稷下诸生,其于山林泉石,岩栖而谷隐,层峦叠嶂,嵌敧崒嵂,盖其生而好也。积好在心,久而化之,凝念不释,殆与物忘,则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也。他日忽见群山横于前者,累累相负而出矣。岚光霁烟与一一而上下,慢然放乎外而不可收也。盖心术之变化有时,出则托于画以寄其放,故云烟风雨、雷霆变怪亦随以至。方其时忽乎忘四支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后世按图求之,不知其画忘也。谓其笔墨有蹊辙,可随其位置求之,彼其胸中自无一丘一壑,且望洋乡若。其谓得之,此复有真画邪? 董逌字彦远。东平(今属山东)人。政和(1111~1118)年间中官徽猷阁待制,以精于鉴赏考据擅名,宋徽宗宣和时与黄伯思齐名。靖康末官司业。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书跋》。 《广川画跋》全书6卷,约成书于1120年前后。共收题跋134篇,包括宫廷及私人收藏,其中以历史故事及风俗人物占多数。画跋偏重于考证评议,对作品之题材内容及物象制度多方论证,引经据典,与其他侧重艺术风格技巧之评鉴著作不同,对作品辨识也时出独特见地。不仅能从世之所好、俗之所成论画,而且能将传统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对技法、风格发表深入见解。 唐五代以来山水、花鸟画水平日高,形神论不能只限于人物,他又发“苟求其理,物各有神明”之论,并具体用于画家、作品评论中,如评李成山水、孙白画水、边鸾牡丹等,均有卓见。对于创作经验的总结,董逌常能上升到哲学高度。《书李成画后》认为:对自然山水“生而好”之人,“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释,殆与物忘,则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也”,“它日忽见群山横于前者”,“慢然放乎外而不可收也。”前者是表象储存,后者是灵感触发,其间又贯串着庄子技进乎道的精神。论述中也不乏经典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论著作。《广川画跋》把形似、写真、自然,作为相互关联的链条加以论述,提倡以形写神,强调真中求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