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70
第六节 倪瓒的盆景文化史料 倪瓒(1306—1374),字云林,无锡人。五十岁上变卖田产,携卷出游,隐遁太湖,成为一名全真教的“太湖隐士”。据称:倪瓒曾参予苏州“狮子园”的营建,化平淡为神奇,用山石巧疊成各式各样的“盆景石”。把傳統的“盆景石”纳於一素盆之中,因为他的刻意推行,世人多有仿效,而蔚为风气,成为元代盆景文化的一个特色,也产生明清盆景文化的新風氣。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吳騫撰《尖阳丛笔.卷二》“姑苏狮子林为倪迂手创,泉石之胜甲于一郡。”。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以太湖石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富有野趣。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出神入化,被誉为“假山王国”。 园建成后,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有:朱得润的《狮子林图》、倪瓒的《狮子林横幅全景图》、徐贲的《狮子林十二景点图》、钱维城绘《狮子林全景图》。 倪瓒的山水画独具萧疏风格,为许多文人所追慕。所作平远山水不设色,人称“疏体”。传世名言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一种“超逸”的绘画精神在明清的文人画中得以继承发展。 董其昌认为倪云林的创作"古淡天真,米颠后一人而已。" 清初四王也极力称道:"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采,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 乾隆也出来表态:"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逸尤超。"《倪瓒狮子林图》苍苍图树石,了了离尘垢。声徹大千界,如是狮子吼。 倪瓒的创作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倪瓒的人生遭际,人生态度,以及学识和性格,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观和艺术风格。他继承发展苏轼的文人画理论,强化了创作的"自娱"性。在倪瓒作品中,自然山水给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作品随着生活的变化,思想感情的起落,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 在艺术创作上,他删尽繁缛,只取清淳,将景观物象加以高度精简,最后只是"三段式"的艺术构成。近景平坡上三五株枝叶疏落的林木,一座空荡的茅亭,远景以三五座平缓的山峦。中景大片空白,权作寥廓平静的水面,全是一派静寂、空旷、萧瑟、荒寒的意境。
《水竹居图》,纸本,设色,作于1343年,时倪瓒43岁。此时尚未从家出走,但由于家庭教养和当时已经不太平的社会现实,他早就想远离现实去过隐居生活,画上自题:"至正三年癸未岁八月望日,高进道过余林下,为言僦居苏州城东,有竹居之胜,因想象图此,并赋诗其上。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驚宿年,诗成洗砚没游鱼。倪瓒题。"已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此件作品画法谨严,又加青绿设色,石法多用披麻皴。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雨后空林生白烟图》,1368年作题识: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清泉。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罔然。戉申三月五日倪瓒。相传是他的得意之作。据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记述:"雨后空林生白烟图,大幅,纵横满纸,层叠无穷,且设色脱化,较《城东水竹居小景》尤觉近自然。当为晚年第一名品。" 此外,仅见于著录而实物已不知下落的《山阴五壑图》、《浦城春色图》等作品,也被认为是倪瓒设色山水中的上品。清钱杜云:"余家旧藏懒瓒《浦城春色图》,乃大青绿,舟车人物并似北宋人,真不可思议。"又云:"云林青绿山水,世所罕觏。予以四十金于毗陵蒋氏购得此帧,山石仍是折带短皴,松杉蓊翳,间以夹叶,其中舟车屋宇,寸人豆马,以及峦霭溪光,空翠层叠,真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题其上曰:浦城春色,送以中教之闽中,并赋一诗:七闽峦翠合,山势浦城高。青霭浮沧壁,晴曛醉碧桃。吟猿传木客,飞瀑乱松涛。梦入千山里,云霄一羽毛。诗书画可称三绝。" 《松壶画忆》还著录了一幅倪瓒的设色画《秋林山色图》:"远山带夕阳,色松二,绛叶树一,衰柳一。树干多用渴笔,平坡浅沙三数层,百出齿齿,俨然霜寒水落境也。上题云:寓馆风雨秋,闲门草苔翳。怀人思奋飞,携书此留滞。玉琴和幽吟,竹牖聊静憩。西山日在望,白云淡生媚。寂寞栖德园,清虚捐世味。石灶有余烟,未收煮茗器。八月二日写秋林山色并诗,以遗伯循文学。倪瓒。" 王士贞《倪云林山阴丘壑图跋》云:"云林平生不作青绿山水,仅二幅留江南。此其最精者也,若近若远,若浓若淡,若无意若有意,殆是西施轻装临绿水,不胜其态。仓卒见之靡不心折。据题初写寄赵士瞻,后入邹惟一家,惟一所托以殁者。其书法亦犹婉雅胜其平生时。"这些着色山水很可能是集中在倪瓒创作的早期和晚年。风格比较严谨、繁茂。与中期的墨笔山水荒寒疏淡的画风很不相同。 属于后一种情况的传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江峰望山图》、《安处斋图》、《紫芝山房图》、《幽涧寒松图》等。
后一类作品的技法,主要吸收荆、关等北派山水画大师的表现技巧,融合董、巨的清润。因为董、巨的山水画,清润有余而峭拔不足;笔与墨融汇有余而各显风韵不足;郁茂浑厚有余而刚劲简括不足;而这都难以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他认为单纯吸收某一家的技法是不够的。他对待生活冷漠孤寂,南方的清秀郁茂之景,在他心目中也不免要带上荒疏与冷清。"披图惨不乐,日暮眇余思。坐石看云处,空斋对榻时。世途悲荏苒,墨气尚淋漓。惆怅骑鲸客,于今岂有之。"为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吸收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创折带皴,精简构图,形成最富特色的"三段式"。 《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作于元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 年)即倪瓒55岁时的作品。近景坡陀上生六株无叶枯树;中景大片空白以示水面;远景矮山逶迤。形象简括,意境萧疏。是倪瓒的典型风格。
《幽涧寒松图轴》纸本水墨,纵59.7,横50.4。此幅是为友人周逊学所作,淡墨渴笔,疏林远岫。松灵简淡,意境清旷幽邃。画中自题:"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涧松,消闲满庭户。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怀哉如金玉,周子美无度。息景以逍遥,笑言思与晤。逊学亲友,秋暑辞亲,将事于后,因写幽涧寒松并题五言以赠,亦若招隐之意云耳。七月十八日,倪瓒。"是画家心境和操守的自我写照。 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怀诗》)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也坚决反对。此幅一为友人赠别,更是劝友人“罢”征路,“息”仕思,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平远画溪涧幽谷,山石依次渐远,二株松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涧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尘,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构图不用常见的“一河两岸”两段式章法,但画幅上方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 倪瓒此幅,笔墨无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简”,“简而不少”。他的这种笔简形具,注重抒写性灵的画格被后人称之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其清标高格,在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终被尊为“高士中的高士”。此幅作品简淡超逸,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由竖长变为扁方以及名款和画风来看,当是晚年之作。 1372年倪瓒72岁时所作的《春山图》系极晚年之笔,山体以干笔勾皴,流云亦作空勾,摒去一切成法,全以逸笔写出,画中自题:狂风二月独凭栏,青海微茫烟雾间。酒伴提鱼来就煮,骑曹问马只看山。汀花岸柳浑无懒,飞鸟孤云相与还。对此持杯竟须饮,也知春物易阑栅。延陵倪瓒,壬子春。
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欣赏,可以看出这位历尽人世沧桑的老人,已从人生的大劫难中挣脱出来,精神和艺术都已进入了无拘无束的大和谐的境界。两年后,倪瓒便客死于邹氏家中。
《梧竹秀石图》纸本,水墨。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此件作品一反干、淡、渴的传统画法,均以湿笔画出。梧干以焦墨飞白拖笔描绘,不见勾勒痕迹;梧叶用湿笔墨点出,浓淡相间,浑融点簇,叶呈团簇状,不见叶片。近处坡陀及立石,以淡墨干笔画出,罩染湿墨,笔与墨融为一体,无明显笔痕。竹叶以湿笔勾出,呈介字形式组合。整个画面显得秀润淡雅。 《古木幽篁》画法与此迥异,古木、立石、坡陀用淡墨侧锋拖笔画出,线条粗细多变,纵横交错。竹及小草以浓墨描画,很少晕染,以线条的粗细交错变化组成形象,处处见笔痕。
倪瓒的山水画创作,给明清画坛以巨大的影响。他以自己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天真的意境,干淡笔皴擦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很多画家追随的楷模。 方薰将倪瓒的画比之为陶渊明的诗和褚遂良的字,称其"洗空凡格,独运天倪,不假造作而成者。"又说:"读过迂诗画,令人无处着笔墨,觉矜才使气一辈,未免有惭德。" 明清两季学倪瓒画的人很多,但多不能得其精髓,明沈周多次试验倪瓒的画法,都因用笔湿重而告失败。 董其昌说他从小学习倪瓒,至老也没有真正得其"无心凑泊处"。 清恽南田对倪瓒的幽淡之笔,作过长久的研习,但也是自认为未得其真谛,曾深有感触地说:"云林画天真简淡,一木一石皆有千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云林矣。" 王原祁通过多年研究倪瓒作品,体会到:"仿云林笔,最忌伧父气。作画生淡,又失之偏枯,俱非佳境。立稿时从大处看出,皴染时从眼光得来,庶几于古人契机,不大相径庭矣。" 云林论画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近迂游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讵可责寺人以不髯也!《清闽阁遗稿》 房山高尚书以清介绝俗之标,而和同光尘之内,盖干载人也。僦居余杭,暇日杖策携酒壶诗册,坐钱塘江滨,望越中诸山冈峦之起伏,云烟之出没,若有得于中也。其政事文章之馀,用以作画,亦以写其胸次之磊落者欤!《清河书画舫》 本朝画山水林石:高尚书之气韵闲远,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不群,王叔明之秀雅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余敛衽无间言者。此外则非余所知矣。此卷虽非黄杰思,要自有一种风气也。《云林全集·跋黄子久画卷》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佩文斋书画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