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回复: 4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2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3 16: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200第七章清代的盆景文化成就
第二十一节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5

慈禧太后清供图15.jpg
慈禧太后三清图.jpg
慈禧太后万年青图.jpg
慈禧太后清供图16.jpg
远尘章第十五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
释文:人被金钱财物遮蔽则与世俗那飞扬的灰土相交往,人被金钱财物所奴役驱使则心灵受到劳累困苦。在心灵受到劳累困苦的情况下作画而等于自我毁灭,被世俗那物质利益遮蔽了心灵去运行笔墨而等于自我拘束,这是局限狭隘的人呵,但损失没有好处,终究使自己的心不快乐呵。我却不刻意去追求金钱物质,和世俗的交往任随自己的心情,则心灵不劳累困苦,心灵不劳累困苦便能够创作绘画呵。画是人所能够完成的的,“一画”却是人所没有的。作为画重要的是思考,其中思考的一个方面是心灵有所依托而快乐,因为这样,所画的画则能够精深微妙,境界的美妙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呵。我想古代的人未必说明这个道理,这里特别着重地提出来。
脱俗章第十六
  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释文:愚昧的人与凡俗有着共同的认识。虽然愚昧不被蒙蔽则聪明,虽然凡俗不溅污则清正。凡俗是因为机械地接受知识,愚昧是因为不明事理。所以对于人来说不能不通达,不能不明了。通达则能改变,明了则能创造,接受受所教的事则没有固定的规范去约束,处理形象则没有人为的痕迹。运用墨色如同天然形成,操纵毛笔如没有在纸上画一样。一尺左右的画幅管辖天地山川万物,而内心宁静淡然宛若什么都没有的人,愚昧失去,智慧生发,凡俗消除,清谧的境界达到了呵。
兼字章第十七
  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丘一壑而限量之也。古今人物,无不细悉,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然后广其用。所以八极之表,九土之变,五岳之尊,四海之广,放之无外,收之无内。世不执法,天不执能,不但其显于画,而又显于字。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能知经权而忘一画之本者,是由子孙而失其宗支也。能知古今不泯而忘其功之不在人者,亦由百物而失其天之授也。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人或弃法以伐功,人或离画以务变,是天之不在于人,虽有字画亦不传焉。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所以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自天之有所授而人之大知小知者,皆莫不有字画之法存焉。而又得偏广者也,我故有兼字之论也。
释文:墨能栽种培养山川的形状,笔能竭尽显示山川的势态,不可以用一座山丘、一处沟壑而规定山川数量多少呵。古往今来的人物,无不周密详尽地解释笔墨,一定要使有限的墨色展现远大的志向,使手中的笔能够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然后再广泛地应用笔墨。所以九州八极的外貌,九州土地的变化,五大名山的尊严,四海的广阔无际,扩展了没有边界,收缩了没有内部。世间不执行法律,天不显示能力,不但这个规律显示在绘画,而又显示在书法。书法与绘画这两门学问,它们的具体表现在两个不同的端点,它们的功能属于同一个体系。要说“一画”,是书法与绘画首先存在的根本方法呵;书法与绘画是“一画”后天的常行不变的权力呵。能知道常行不变的权力而忘记“一画”的根本的人,是由于只知道子孙而失掉同宗族的支派了呵。能知晓古往今来没有泯灭而忘记他们的功绩已经不再存在的人,同样由于自然界万物而丧失了天的传授呵。天能够给人传授法则,不能够给人传授功力。天能够给人传授绘画技巧,不能够给人传授变化。人们或者放弃法则用以追究功力的高低,人或脱离画法以追求变化的方法,是先天没给这些人以超人的智慧,这些人虽然画了许多作品,却不可能成为传世的佳作。天的传授人也因这个人可以传授而传授,亦有因为人的超常智慧而超常传授,因为人的小智慧而略微传授呵。所以从古到今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本来是源于人先天的才华及智慧而成全人的成就的呵。源于天的有所传授而人的超常智慧和小智慧的缘故,都是有字画的方法流传在世间呵。而又获得一些偏颇的见解,我因此有兼字的论说呵。
资任章第十八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鞟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有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此山天之任而任;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是以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山有是任,水岂无任耶?水非无为而无任也。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其水见任于瀛潮溟渤之间者,非此素行其任则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下之血脉乎?人之所任于山不任于水者,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于川上,听于源泉而乐水也。非山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广,非水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著,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广。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则任其可静,任不在水则任其可动;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是以古今不乱,笔墨常存,因其浃洽斯任而已矣。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不任于山,不任于水,不任于笔墨,不任于古今,不任于圣人,是任也,是有其资也。
释文:古代的人将兴情趣寄托在笔墨中,从山川借助道路,没有变化而顺应变化,没有作为而有作为,不炫耀自己而出了名,因为古代的人有潜心修养的功底,生活中的一切体会,均来自宇宙的真理,他们已经感受到山川的本质呵。从墨的运用观看,则能够感受潜心修养的重要作用,从用笔技巧的操纵去观看,则能够感受生活的重要作用,从山川的整体面貌去观看则能够感受内在骨架的重要作用,从物象表面的皮毛皴纹去观看,便能够感受到绘画变革的重要作用,从无限广阔的沧海去观看便能够感受到天地时空的重任,从狭隘的厅堂上的低洼处去观看则能够感受到瞬间生命的重要作用,从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去观看便能够感受有所作为的重要作用,以“一画”作为准则去评价绘画便能够感受到种种绘画法则的重要作用,观看空虚的运腕,则能够感受到锥芒显现的重要作用。有跳跃的感觉也采用威武的力量,山的峻拔严厉要用险要的形象来描绘,山的迫近云天要用崇高的形象来描绘。山的浑厚要用洪的形象来描绘,山的浅近要用小巧的形象来描绘。这是山即天,由于山本身的任务而承担的职责范围,不是山接受天所委派的任务以顺从天命呵。人能接受天的任务而履行自己的责任,不是山的任务而委用人呵。由于这个原因举一反三地推理,这山是自觉承担而承担的,不能变动山的承担而承担呵,所以有德行的人不变动德行而爱好山呵。山能够自觉承担,水怎么不自觉承担呢?水不是不寻求有所作为而不自觉承担呵。要说水的汪洋广泽也显现德行,水的谦卑低微尊循礼节也显现义气,水的潮汐不息也承载自然大道,水的决行激跃也显现英勇,水的回旋平静也显现法令,水的充盈长远通行到达也显现严明苛察,水的沁润深广洁净无瑕也显现善良,水的曲折盘旋朝东奔流也显现志向,受到信赖而任用在瀛潮溟渤之间的水,不是这平素的品行所承担的任务则又怎么能周济天下的山川,连通天下的血脉呢?人的所承担的责任在于山不在于水,是好比在沧海沉浮而不知道海岸呵,亦好比在岸边不知道有沧海呵。所以说有见识的人知道海的边际,消逝在水上,了解水的源头而喜欢水呵。不是山承担的任务不足够去见证天下的广阔,不是水承担的责任不足够去见证天下的远大。不是山所任用的流水,不足够去显现循序流淌;不是水所任用的山不足够去显现对山的环绕拥抱。山水的任务不显著,则循序流淌环绕拥抱没有由来;循序流淌环绕拥抱不显著,则是由于没有掌握潜心修养深入生活的方法。能够掌握潜心修养深入生活的方法,则循序流淌环绕拥抱有由来;周流环绕拥抱有由来;则山水的任务平息了呵。我所承担的山水呵,任务不在于广阔则任务可以控制,任务不在于多则任务可改变,不是有改变不能承担多的任务,没有控制不能任随广阔。任务不在于笔的显现则任随笔的转动,任务不在于墨的显现则任随墨的受使,任务不在于显现山则任随山的静穆,任务不在于显现水则任随水的流动;任务不在于显现古朴则任随没有荒芜,任务不在于显现如今则任随没有阻碍。所以古往今来的秩序不混乱,笔墨技法常久存在,是因为笔墨技法融洽、贯通人们能够胜任罢了。能达到如此高水平的人,一定深刻地掌握了生活的奥妙,以“一”的方法去治理无数的事件,以无数的方法治理单独的事件,不听凭于山,不听凭于水,不听凭于笔墨,不听凭于古今,不听凭于圣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是必要的,这是完成绘画创作与创新所应具有的天赋与资本。
石涛(1642-1708),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
    所画的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彩。石涛著有十八章《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题画句:画到无声,何敢题句。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叠叠晴霞秋来水面,层层幽石人住画中。

发表于 2020-1-3 19: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1-4 09: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1-4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4 22: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2-18 1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