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0|回复: 3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37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8 06: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378第八章中国近现代的盆景文化
第三十二节 潘公凯《潘天寿画论》《谈谈我父亲潘天寿艺术风格》
孔宣李澄幽斋清品·临敦铭北京保利.jpg
孔宣清供博古图.jpg
孔宣清供图2.jpg
孔宣清供图5.jpg
    我的父亲——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风格,从总的倾问来说,是雄阔奇崛,高华质朴,属于一种强劲有力的美。但他不是简单地表现力量,而是在雄健的基调中融入清新淡逸的风韵,配以诗文、书法、金石等多方面的素养,给人强烈而丰富的艺术感受。他的风格特色是多方面的、决定他风格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而他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操,在他的风格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构成风格的主要支柱。这种体现在他作品中的内在精神因素——我想,不妨借用一个传统名词“风骨”来表述——在研究他的艺术时是值得充分注意的。
    父亲的作品,是注重风骨的。“风骨”是我国历代文艺理论中经常涉及的美学概念。在传统文论和画论中。“风骨”这一概念的实质是作者刚正的气质和高扬的情志在作品中的外化。“风骨”近似于“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加上“骨法用笔”的基本涵义,而以后者的提法更集中,更注重作者主观的精神力量,更明确地含有清纯骏爽之意①。
    有了“风骨”,华采才有所附丽。刘彦和说得好:“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风也。”②
历代以来“风骨”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注重“风骨”民族风格的优秀传统。在文学史上突出的例子,如《楚辞》的“雷嗔风飒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的“悲凉之句”,“愀怆之词”,“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高迈风格,都是以“风骨”为标帜的; “风骨”,正是这类作品千百年来英名不衰的首要原因。南北朝时代,刘勰针对六朝文风的浮靡轻薄,在《文心雕龙》中重申了魏文帝“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对“风骨”作了系统的论述,极力强调“含风”、“树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建立了著名的“风骨论”,确立了决定文学作品价值的首要尺度。与刘勰同时,锺嵘的《诗品》也高倡风力,追溯建安,企图在衰颓的文坛树起“风骨”的大旗,挽狂澜于既倒。自此以后,“汉魏风骨”成为后世文人追崇的典范。在绘画方面,早在顾恺之的画论中,就对“风骨”十分注重,仅短短数百字的《论画》一篇中,就提到“骨法”、“奇骨”、“天骨”、“超豁高雄”、“奔腾大势”、“不尽生气”等等有关“风骨”表述不下一、二十处。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列为最重要的项目,而在评论中,又十分强调“风骨”、“骨气”、“骨梗”、“风流气骨”等等风格特征③。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概括了立意、形似、骨气、用笔之间的关系。
五代荆浩则给绘画中的“骨”和“气”下了精到的定义:“生死刚正为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并谓:“微者败正气,苟媚者无骨。”吴道之的“落笔雄劲”(郭若虚语),关仝、董源、巨然的“气概雄远”(王世贞语),以及后期文人画大家如青藤的放纵,八大的孤傲,等等,都与“风骨”有关。石涛曾将作品的“盘礴睥睨,峥嵘奇崛”归结为“翰墨家平生所养之气。”《石涛画语录》近代吴昌硕,更是“横涂竖抹,鬼神莫测”(齐白石语),纯以气胜。——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气”和“骨”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艺作品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高风傲骨,沉雄质朴的特色,却始终是民族风格的“脊梁”。以“风骨”为特色的文艺作品,不仅是时代精神(如激烈动荡的建安时代)的反映,而且是浑朴坚毅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反映,所以至今仍在文化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父亲的绘画艺术,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的作品风高骨峻,在画坛中独树一帜,使现众不能淡忘。他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气”和“骨”是极为重视的。他常常谈到孟夫子“善养浩然之气”,强调“做诗画画都要以气胜”。他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曾谓: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他有两方常用的闲章,一方白文,一方朱文,都是刻的“强其骨”三字。“强其骨”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是老子在“无为而治”的“乌托邦”中设想的一种安民之策。父亲将这三个宇借用过来,直取字义,以表明他对“骨”的高度重视。“强其骨”,可以说是他做人和作画的一个基本原则。父亲的这种注重“气”()、“骨”的人生观、艺术观,不仅充分地反映在他的全部绘画作品中,而且反映在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等各个方面,他的整个艺术创作都是和“风骨”相关联的。
   “风骨”既是作者刚正的气质和高扬的情志在作品中的外化,这种外化必须通过某种可视可感的媒介才能得以实现并感染观众。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媒介就是语言形象,在绘画中,则是画面形象。因而,“风骨”的涵义虽然是抽象的,但它的表现则是具体的。在父亲的绘画作品中,他的高扬傲骨的精神气质全面地渗透在笔墨线条、章法结构、题材形象、气氛意境、诗文题跋等等各种画面因素中,从而决定了他特有的沉雄健拨,苍古高华的风格基调。
从父亲作品的笔墨和章法来说。最突出的是“力”和“气”的表现。先看他的笔墨线条:他的绘画创作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综观他的作品,他的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他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又熔入了自己的强烈个性,尤其是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他曾谓: “吾国作画,每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也。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在生生活力之基础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他在这里所说的“骨气”主要也就是指笔线中表现出来的气势和力量感,是由可视的线条所体现的精神特质。
他在1960年画的《松石图》中有题款云:“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者,不胜悁悁④。世无董、巨,从谁问北宋渊源哉?怅惘、怅惘。”具体地说明了他在笔墨色方面对雄浑苍古之气的追求。这幅《松石图》的用笔,就是精纯凝练,“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藏坚劲之力于含蓄之中,毫无率滑浮躁之感。他作画喜用硬笔,运笔侧中有正,正中有侧。线条以刚直为主,弧线很少,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所以,他的笔线给人的感觉。是刚正劲健。有棱有角,特别见骨。但是,他的直线又非率直,而是直中有曲,行笔多顿挫,笔锋多转折,如垩壁漏痕,随行随止;方转亦非同圭角,而是方中有圆,刚劲柔韧,如折钗股,虽弯不断。这种直与曲,方与圆,行与止,坚劲与含蓄等等因素统一在线条中,就象弯弓射箭,弓要将箭弹出去,人要将箭拉回来,将发未发,欲动又止,对立面的斗争,使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积蓄与增强。这样的线,就比那种粗率浮躁的笔线内在而有力得多。他的线条,大多用浓墨甚至焦墨作成,线往往很粗,粗黑的墨线画在白纸上,笔笔清楚,浓重醒目。有的大画甚至整幅无一笔淡墨,如《焦墨山水》,荒寒古厚之气溢于画外。他的画,往住不用渲染或少用渲染,造成画面清爽明快、对比强烈的效果。他不喜欢光滑的线条,他的笔线。边缘不整齐,粗细有变化,枯湿浓淡,飞白洇化,使线条本身具有复杂的意趣,显得厚重、丰富。说得形象一点,他所作的线条,看起来就象粗粗细细锈痕斑剥的钢筋铁骨,即使几朵梅花,数笔小草,也坚硬如石凿铁铸一般。
    他的作品中常画巨大的岩石。特别引人注目。用线表现形体,是中国画的特长,而仅用几条轮廓线条表现这样大的磐石。则是前无古人的画法。弄得不好,轮廓就成了框子。岩石就没有了重量。所以,这几笔轮廓线就是成败的关键。父亲画石。一是用笔特别凝重,力透纸背,以表现岩石的质量感。二是用笔毛辣生涩,变化丰富,以表现岩石的粗糙坚硬。三是他画石虽很少用皴擦,但他对石的结构关系最为注意,岩石的凹凸转折、皱裂纹路、前后层次、组织规律,他都表现得一清二楚。毫不马虎。他画的不是石的平面轮廓,也不是随意涂抹,而是画石的结构线,所以虽无皴擦渲染,中间大块空白,仍是十分立体的。清布颜图谓: “画石须画石之骨,骨立而气自生”,石之骨,就是结构。因而,他用极简括的笔墨画极大的岩石,仍有千钧之重。但要是没有那样的笔力,岩石也就没有那样的竖硬沉重了。所以,黄宾虹先生说他“笔力扛鼎”。同样,他画的巨松、花草、动物……也都特别简括而有力量。这力量虽同造型结构有关,但多半就是从笔力而来。越是简括,笔墨越少,就越是笔笔见功力。“气韵出于精神”(黄宾虹语),没有雄阔坚实的精神力量,气衰力薄,画面就轻、就弱、就散。
    常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然用墨,同“气”和“力”也有不可分的关系。父亲的用墨浑厚苍古,明豁浓烈而富于变化。他喜用浓墨,尤其善用泼墨。他的泼墨,不仅面积大,而且具有“厚、重、平”的特点,他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谓:“泼墨要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大平”二字,道出了他对画面整体性的全力追求和他内在的魄力。他的那些大面积的泼墨荷叶,最能现出他的墨中之“气”。例如《朝霞》中的大块荷叶就非常整体而厚重,但在这整体中又有一些小变化。故黄宾虹先生说:“气韵生动从力出,有力而后有墨。”
    在作毛笔画外,他还常作指画,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是指墨画成的。他说:“予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印正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运指作线,比运笔作线更刚、更拙、更辣、更涩、也更见骨。他通过指画来体会笔墨的高华古朴、浑厚苍劲之意。是他作指画的一大用意。


发表于 2020-5-28 13: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5-28 16: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5-28 17: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2-18 1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