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欧阳修的盆景山石史料2 《吴学士石屏歌》晨光入林众鸟惊,腷膊群飞鸦乱鸣。穿林四散投空去,黄口巢中饥待哺。雌者下啄雄高盘,雄雌相呼飞复。还空林无人鸟声乐,古木参天枝屈蟠。下有怪石横树间,烟埋草没苔藓斑。借问此景谁图写,乃是吴家石屏者。虢工刳山取山骨,朝鑱暮斲非一日,万象皆从石中出。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化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岂知镌鑱刻画丑与妍,千状万态不可殚。神愁鬼泣夜不得闲,不然安得巧工妙手惫精竭思不可到,若无若有缥缈生云烟。鬼神功成天地惜,藏在虢山深处石。惟人有心无不获,天地虽神藏不得。又疑鬼神好胜憎吾侪,欲极奇怪穷吾才,乃传张生自西来,吴家学士见且咍,醉点紫毫淋墨煤。君才自与鬼神◇,嗟我老矣安能陪。 《盘车图〈嘉元年〉》浅山嶙嶙,乱石矗矗,山石硗聱车碌碌。爱其树老石硬,山回路转,高下曲直,横斜隐见,妍媸向背各有态,远近分毫皆可辨。 《赠沈博士歌〈遵嘉二年〉》醉倒石上遗其簪。云荒石老岁月侵,泉淙石乱到不平,指下鸣咽悲人心。 《有赠余以端溪绿石枕与靳州竹簟皆佳物也余既喜睡而得此二者不胜其乐……》 《哭圣俞〈嘉五年〉》滩声八节响石楼,坐中辞气凌清秋。荐贤转石古所尤,此事有职非吾羞。 《双井茶〈嘉六年〉》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赠许道人〈熙宁元年〉》洛城三月乱莺飞,颍阳山中花发时。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 《山斋戏书绝句二首〈熙宁三年〉》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春风吹石裂。 《戏石唐山隐者〈熙宁□年〉》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 《逸老亭》虽怀安石趣,岂不为苍生! 《广爱寺》老杉春自绿,古壁雨先昏。应有幽人屐,来留石藓痕。 《松门〈景四年〉》乱石惊滩喧醉枕,浅沙明月入船窗。 《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景三年〉》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 《鹭鸶》风格孤高尘外物,性情闲暇水边身。尽日独行溪浅处,青苔白石见纤鳞。 《咏雪〈庆历八年〉》虚堂明永夜,高阁照清晨。树石诗翁对,川原猎骑陈。 《山中之乐〈并序〉》石巉巉兮横路,风飒飒兮吹松。 《浮槎山水记〈嘉三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浮泉漫流者也。 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嵩山十二首·二室道》春晚桂丛深,日下山烟白。芝英已可茹,悠然想泉石 《嵩山十二首·玉女窗》石乳滴空窦,仰见寥碧。徙倚难久留,桂树含春色。 《嵩山十二首·玉女捣衣石》山深风露寒,月杵遥相应。灵踪查可寻,片石秋光莹。 《嵩山十二首·天门》石径方盘纡,双峰忽中断。呀豁青冥间,畜泄烟云乱。 《天门泉》烟霞天门深,灵泉吐岩侧。云湿灏气寒,石老林腴碧。长松暂休坐,一酌烦心涤。 《三醉石 三醉石在八仙坛上,南临巨崖,峰岫迤逦,苍烟白云郁郁在下。物外之适,相与酣酌,坐石欹醉、似非人间。因索笔,目梅圣俞书三醉字于石上,而三人者又各题其姓名而刻之。》拂石登古坛,旷怀聊共醉。云霞伴酣乐、忽在千峰外。坐久还自醒,日落松声起。 《嵩山十二首·峻极寺》路入石门见,苍苍深霭间。云生石砌润,木老天风寒。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饮饯梅圣俞分韵得亭皋木叶下绝句五首〈明道元年〉》临水复欹石,陶然同醉醒。山霞坐未敛,池月来亭亭。 《答钱寺丞忆伊川》绿芷杂芳浦,青溪含白石。山阿昔留赏,屐齿无遗迹。 《送徐生秀州法曹》落帆淮口暮,采石江洲暖。黄鸽可寄书,惟嗟双翅短。 《晏太尉西园贺雪歌》小轩却坐对山石,拂拂酒面红烟生。 《石篆诗并序》寒岩飞流落青苔,旁斫石篆何奇哉!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当时野鸟踏山石,万古遗迹于苍崖。 《寄刘秀才》燕忆铜来不定,鸿归碣石信难分。 《伊川独游〈景元年〉》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鹭鸶》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晏元献公挽辞三首〈至和二年〉》旧馆池台闲水石,悲笳风日惨山川。 《和陈子履游泗上雍家园》我来据石弄琴瑟,惟恐日暮登归轩。 《晏元献公挽辞三首》旧馆池台闲水石,悲笳风日惨山川。 《石论》《卷六十一•居士外集卷十一》鲁僖之十六年:“陨石于宋五。六退飞,过宋都。 《大明水记〈庆历八年〉》羽谓山水上,乳泉、石池又上,……惠山石泉为第二,虎丘石井第三,……蕲州兰溪石下水。 《砚谱》 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而流俗传讹,遂以紫石为上。又以贮水不耗为佳。有鸲鹆眼为贵,眼,石病也,然惟此岩石则有之。端石非徒重于流俗,官司岁以为贡,亦在他砚上。然十无一二发墨者,但充玩好而已。 歙石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余少时又得金坑矿石,尤坚而发墨,然世亦罕有。 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 绛州角石者,其色如白牛角,其文有花浪,与牛角无异。然顽滑不发墨,世人但以研丹尔。 归州大沱石,其色青黑斑斑,其文理微粗,亦颇发墨。归峡人谓江水为沱,盖江水中石也。砚止用于川峡,人世未尝有。余为夷陵县令时,尝得一枚,聊记以广闻尔。 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惟京东人用之。又有铁砚,制作颇精,然患其不发墨,往往函端石于其中,人亦罕用。惟研筒便于提携,官曹往往持之以自从尔。 红丝石砚者,君谟赠余,云此青州石也,得之唐彦猷。云须饮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彦猷甚奇此砚,以为发墨不减端石。君谟又言,端石莹润,惟有芒者尤发墨,歙石多芒,惟腻理者特佳,盖物之奇者必异其类也。此言与余特异,故并记之。 青州、潍州石末研,皆瓦砚也。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然稍粗者损笔锋。石末本用潍水石,前世已记之,故唐人惟称潍州。今二州所作皆佳,而青州尤擅名于世矣。 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 《庐山高歌》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欲。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 。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