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五章 宋代盆景山石的成就
第二十二节 宋代山水画论及其对盆景山石的影响2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 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同、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跱,百代标程。前古虽有传世可見者,如王維、李思訓、荊浩之伦,豈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刘永、紀真之辈,难继后尘。翟学李,刘学关,紀学范。夫气象萧疎,烟林清旷,毫锋頴脫,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丘。画松葉谓之攒針,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关画木葉,间用墨搵,時出枯梢。笔蹤劲利,学者难到。范画林木,或側或欹,形如偃盖,別是一种风規,但未見画松柏耳。画屋既質,以墨笼染,后辈目为铁屋。复有王士元、王端、燕貴、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訥之流,或有一体,或具体而微,或預造堂室,或各開戶牖,皆可称尚。然藏画者方之三家,犹诸子之於正经矣。关同虽师荊浩,盖青出於蓝也。 郭若虚推崇三大家的“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呈”,说明其绘画技法已达炉火纯青的极高境界。宋初杰出的山水画家,李成、关仝、范宽三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风格,是经过画家对山水物象的本质生命结构的发现,并将其与画家主观审美精神相融合而产生的山水结构笔法形态。 关仝是荆浩的学生,传世名作有《关山行旅图》,山石轮廊用笔有粗细断续之分,皴法以线为主,皴擦加以水墨渲染,其画中山石的“坚凝”,杂木的“丰茂”,整幅画的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墨线柔美,笔力活泼,画面层次丰富,与老师荆浩并列为中国山水画北方画派的开创者。 李成继承了荆关的水墨传统,“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画风清远蕴秀,惜墨如金,以画平远寒林著称,山石体貌称为古今独步,其画中气象的“萧疏”,烟林的“清旷”,无疑与毫锋的颖脱、墨法的精微是分不开的。李成多写寒林平远风光。他的代表作《读碑窠石图》,坡石状如云动,开后世卷云皴的先声。在传世名作《晴峦萧寺图》,《寒林骑驴图》、《寒林平野图》中,山石皴法以短线条为主,挺拔苍劲的线条,多变的皴染笔法,令人惊叹称奇,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家。 范宽的山水画,开始时是学李成的,后来认识并最终领悟到了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气势磅礴生动、运笔雄强挺拔、运墨深厚滋润的独特风貌。创豆瓣皴(或雨点皴),其皴法为平直的短线条密集组合,山石外轮廓以长、直的线条勾勒。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明董其昌见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感叹为“宋画第一”。 北宋山水画的美学特征,是画家以虚静之心面对自然山水,并发现其有而意趣的山水特征。艺术家创造的山水画笔墨结构形态,蕴涵了艺术家的人生、理想的审美精神,使山水画艺术朝着成为人的精神载体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