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植物史
第二章 商周秦汉时期盆景植物
第三节 神树钱树社树与古树2
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社之含义有二:一为土神,一为祭土神之所。《周礼》文: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间,多以大树为社树,盖此始也。 按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初学记》卷十三引《尚书•无逸》:“大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为槐”又《论语•八佾》: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也’。”庄子说神树、社树,叙述了无用与大用的深刻哲理。 树木与社既然这样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社的神灵当然也就要附于树上,称树为社神,就说明了这一点。社树作为社的标志,它本身就被视为社。社树作为社是具有神灵的,原始社会就有木石崇拜,古人对树木充满了神秘感。待到社的宗教观念出现以后树演变为社树,社的性质也便赋予了它。 以树木为神灵并赋予它以祖先意义,古今不少民族也是如此。我国很多地区每一村前也有神树,其中仿佛居住着祖先的灵魂,这些树木支配着人们的命运。 树木以其神秘的意义受到人们的崇拜,它们被种植在村边和家旁,久而久之便成为家乡的象征。人们见到它们自然会想起家乡,从中获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联想是有其深刻的传统原因的。 树木本是客观的自然植物,不具备任何社会属性,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它被神化,被赋予众多而庞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当社树呈现眼前时,就会唤起强烈的感情和有关的宗教意义的联想。这时自然植物的树已成为社会化和宗教化的树,人与树的关系也变为人与神的关系等等。 我国古代用作社树的树木种类很多,有桑、梓、松、柏、栗、槐、楸、枌、榆、银杏、胡杨、柳、红豆杉、罗汉松、樟、海棠、楠、黄连木、榉、金钱松、重阳木等……。作为有名的社树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恭敬,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树木兴象与村寨生活的内在联系。 现实生活中的神树的标志,是村头或寨边长得高大、茂密或年代久远的古树。通常是在古树前常立一石块为记。传说抚顺永陵,原生长着一株古榆,高数十丈,荫庇数亩,枝干洁屈,状若神龙。 乾隆十九年(1754)曾封永陵古榆为“神树”,御笔缮书,为之作《神树赋》。1778年,第三次东巡永陵时,竖碑其侧,现在移至西配殿内。碑侧还有围绕神树的琉璃壁。《神树赋碑》为卧式碑,通高1.6米,分碑身、碑座两部分。大理石质,正面磨光,四边阴刻回形纹,阳刻二龙戏珠及云纹,雕刻精致,构图造型有独到神美之处,堪称史料之珍品。碑文大意是:赞颂墓前的榆树是一株“瑞榆”,枝叶繁茂,绝非人间所有。有这株神树保佑,如伞如盖,为祯为符,会使大清江山、子孙万代享受不尽。 乾隆《神树赋》有序 永陵内肇祖帷谨藏衣冠,兴祖实奉安龙脉正中,景祖、显祖昭穆左右。兴祖宝鼎前生瑞榆一株,轮囷盘郁,园覆佳城,尊之曰神树,敬为赋以纪之。 懿乎,启运之为山也,分长白之龙干,结秘圣之神丘,屏纳绿窝集之瑞麓,带苏克苏湖之祥流,是以桥山建鼎,原庙藏旒,以祀以禋,緜继绳于奕代;卜年卜世,扬光烈于千秋,爰生神树,非柏非松,根从天上分来,想银河之历历,种岂人间所有,郁佳气之葱葱。前乎此者,昭灵贶其若彼。后乎此者,垂景佑于无穷。俨若帝谓东王木公曰:赫图阿喇兴王之里,山声告庆,繁褆祉乎,丹陵河色呈荣。郁英华乎,白水宜有嘉荫,图覆鼎湖。如伞如盖、为祯为符。木公承命,咨之女夷,选材去柘,举瑞得榆。是诚兆大清之笃佑,庇万叶而多余者也。尔其夭矫茏,蓯閜砢蟠薄,偃仰森沈,离披错落。翩乎轩庭紫凤翔,阿阁杰池,葱蒨绿翠,丹黄参差,杳蔼云日风霜,又如禹代御龙游帝乡,夫其贝多菩提,建木蟠桃,荒唐谬悠,增诞腾嘲,至夫樗材散木,枯树浮槎,玩世狎物,寓意兴嗟,则何如徵实迹于无,斁表庥应于有遐者哉。 乃作颂曰:巍巍永陵兴王都兮,吉云在上滃扶疎兮,与地同久,霜露濡兮,金幢玉节,布以舒兮,荫暄承润,永劫俱兮,数叶亿万緜世如兮。 附“神树”、“古树”图片目录: 大自然中的“神树”、“古树”是一种历史文明的记忆; 贵州长顺4000岁银杏神树周长16.8米树高50余米; 台湾阿里山3000岁神树高达60米直径达7米; 陕西靖边红墩界神树涧千年古柳; 山西洪洞“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 内蒙古额济纳千年胡杨神树高27米直径2.07米; 江苏如皋千年银杏神树高30多米,胸围680厘米; 安徽宁国千年红豆杉神树直径为1.4米,高达30余米 江西吉安卢家洲1500年神树罗汉松高28、围径5.2米; 南平千年大樟树高20余米直径4.5米; 辽东500余年赤松神树高23米胸径1.5米; 江苏盱眙千年贴梗海棠古树; 贵州德江千年楠木神树; 福建周宁800年江南油杉神树; 河南洪县600年国槐古树; 湖北郧西300年黄连木古树; 湖北恩施见天坝社树金钱松高30余米、胸径1.2米; 山东胶南655年圆柏古树; 青海贵德250年青杨神树; 上海金山300年榉树神树; 安徽徽州380年重阳木神树; 朝社树:贵池源溪古老民俗绵延数百年; 抚顺永陵《神树赋碑》乾隆四十三年(1778)东巡时为之竖碑; 乾隆《神树赋》1754年作《御制文集.初集卷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