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经济的起源和发展11
北京花市
北京古代的庙寺很多,据说城内外共有840余座,昔日北京最热闹的庙会,便是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了。
“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这便是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活动的写照。
护国寺庙会相当兴盛,它原来叫崇国寺,是元代脱脱丞相的故宅,寺内曾有脱克脱夫妇的塑像和舍利塔两座。每月逢七、八便是庙会。庙会上的摊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其中就有盆景花木。隆福寺的庙会每月逢一、二、九、十日举行。一月之中便有12次庙会。隆福寺街其东也以卖鲜花木和古书的为多。
花市大街是老北京南城最有名的花市集。这条东西走向的街很长,分为东花市和西花市。每月逢四这天,人们在庙前设置摊点出售货物,后来逐渐形成定期的花集市。他们卖的特色商品之一就是盆景花卉。每逢集日,从火神庙西南的黄家店胡同北口到南口,都摆满了待售的鲜花木,特别是在春节前夕,城里人纷纷来到这里购花木。这时出售的花木大多数是经过洞子熏制而提前开花的早熟品种,如干枝梅、迎春海棠等,它们各自散发出一缕缕不同的幽香,婷婷玉立,竞相开放,招人喜爱。冬去春来,阴历年过后,金盏、蝴蝶等草花便开始上市。夏天则有无花果、霸王鞭、茉莉和米兰等南方花木。
花市集开始以经销盆景花卉著称,到了后来这里又成了“京花”交易市场。“京花”是绒花、绢花、纸花的统称。“京花”的制造工艺与真花酷似,可以以假乱真,所以受到不同阶层人们的好评。鲜花在冬天价钱既贵又不易保存,可是人们又想使自己的房里四季花常开,于是与鲜花异曲同工的“京花”就受到人们的青睐。
元代文人除前面已介绍之外,还留下许多动人的盆景花卉的诗句。
倪云林曾在郑思肖的《墨兰图》上题诗云: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吴海《友兰轩记》中称:兰花“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夫国香则美至矣,幽居则薪于人薄矣,不以无人而不芳则固守而存益深矣。三者君子之德具矣”。
陈汝言有一首诗: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兰花生在深山虽然寒苦,却也自由自在,一旦为人“欣赏”,移载高堂之下,再也得不到雨露的滋润,虽称为爱护,实际上哪里比得上生长在山林之间呢?
程棨在《三柳轩杂识》中说:“余尝评花,以为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倡,李如东郭贫女”。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盆景花卉文化的丰富。
元人谢宗可有《卖花声》七律一首,盛赞卖花女的歌喉,认为芬芳艳丽的鲜花,凭借着美妙的唱卖,深深打动了人们的“惜芳”之心,以致引得大户人家卷帘传唤,一掷千金,花儿被卖出了上好的价钱。
“春光叫尽费千金,紫艳红香藉好音。几处唤回游冶梦,谁家不动惜芳心?
韵传杨柳门庭晚,响彻秋千院落深。忽被卷帘人唤信,蝶蜂随担过墙阴。”
此诗婉丽有致,曾被清代的金埴评为谢氏《百咏诗》中的压轴之作。
谢宗可《松梅》诗
挺秀凝香一様清,何妨同結嵗寒盟。
風霜正共孤髙概,雪月相看太古情。
翠袖不禁氷骨冷,蒼顔還照玉肌明。
孤根雅操千年節,未許繁華老此生。
此外,谢宗可还有一首《蟠梅》诗,诗八对古桩梅花盆景作了详尽描述。
高启(1336-1373)《江上晚过邻坞看花因忆南园旧游》
去年看花在城郭,今年看花向村落。
花开依旧自芳菲,客思居然成寂寞。
乱后城南花已空,废园门锁鸟声中。
翻怜此地春风在,映水穿篱发几丛。
年时游伴俱何处,只有闲蜂随绕树。
欲慰春愁无酒家,残香细雨空归去。
又 高启(1336-1373)《卖花词》: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元末苏州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出现了许多以卖盆景花卉为生的花农。“绿盆小树枝枝好”,诗人抓住生活中常见的售卖盆景花卉这件事,加以铺叙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一笔宕开,感叹时世的兴衰变易,担上的盆景花木仍然是那么娇媚鲜艳,可是买花的朱门已经几易其主了。
插图:
李壁担花图 扬州人,清扬州八怪传人。描绘担花老人神态。图中有74老人介石题记。
元李士行偃松图
元人岁朝图 石渠宝芨三编御书房著录
元佚名十六罗汉图
元佚名婴戏图
元永乐宫盆景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