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2|回复: 5

第八节 苏东坡的盆景山石史料及其艺术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0 17: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山石史》
第五章 宋代盆景山石的成就

第八节 苏东坡的盆景山石史料
                   及其艺术影响
1、苏轼《偃松图》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2、《怪石供》与《咏怪石》
3、仇池石、小有洞天石与壶中九华石
4、雪浪斋铭与雪浪石
5、苏东坡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及其对盆景山石的影响
6、苏东坡的盆景山石史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世人都知道他们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却少有人知道,他们也是宋代著名的盆景山石大家。
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留下了约计4000首作品,其中约200篇涉及到有盆景山石方面的内容。如有怪石12首、仇池石15首、盆山2首、假山2首、小山6首、小池6首、拳石、叠石2首、水石10首、石屏3首、沉香石、化松石、苍石13首、乱石7首、翠石、雪浪石3首、石盆2首、山石5首、石菖蒲3首、文石、石英、柏石2首、玉石、故苑石、白石7首、石芝、石髓、磻溪石2首、海石、岩阜、飞石、泉石4首、款石、跪石、孤石2首、攀石、石室3首、石泉4首、石门、顽石、石凿凿、磬石、裂山石、石裂、石芝3首、石上、石髓2首、磁石、双石谼、太山石、金石、石头2首、悍石、岩石2首、石瓮、苏程石、砚石、石樽、竹石3首、石渠、丑石、烂石、石池、融石、异石、盘石小潭、松下石2首、青石、衡石2、赣石、黄石2、霞石、石洼、石脉、石似屏、石蕝、千石、神女石、石色、石笋、石窦、石鼻、翠石、泗滨石、石壁2、道傍石、他池穴、藓石、斗石、喝石2首、灵石、石碍、石老、卷石、大石2首、垒石、倚石、盘石、石凌、暗石、水清石瘦、美石2首、石埭、石户、石穴、石砮、他山之石、石不可尽、木山2首、沉香山子、山木一峰、小有洞天石、壶中九华石、文登彈子渦石等。
这些山石诗文多豪放纵横,穷极变幻,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由于一生屡经坎坷,学问、胸襟、识见、创意处处过人,晚年又挟有风涛之势,其艺术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的诗文、书画、盆景山石等方面,在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1、苏轼《偃松图》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苏轼《偃松图》卷,短卷纸本。引首有乾隆“松石间意”四大字,画卷题诗、跋尾、收藏印记有百余枚之多,末尾有项元汴题:“苏子赡《偃松图》名贤题咏,项子京珍赏。”苏轼同代友人刘叔赣有《苏子瞻家观画松图歌》:“君家图书皆所见,近得此松尤可羡。根蟠平石蹙蛟螭,杆出青冥超雷电。橙枝横斜复几尺,绿华茸茸铺绣线。空堂深沉白日寒,肃肃似有风吹面……”此图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二29页,是一件流传有绪,脉络清晰的清宫旧物。
苏轼在《偃松图》上自题:“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此图清朗纯净之气,扑人眉宇,偃松奇崛古峭,左向横斜盘伸于石间,石旁修篁数丛,笔法劲利,挥洒自如,有挟大海风涛之势。《偃松图》反映了苏轼积压在心中的郁结,由此窥见了作者内心的压抑与挣扎,从而了解到苏东坡豁达、超脱人生的一面。
偃松,作为艺术题材,从南北朝至唐宋有不少文人曾创作了众多诗篇,如:
阴铿《行经古墓诗》 偃松将古墓。年代理当深。
徐贤妃《秋风函谷应诏》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
顾况《萧寺偃松》轻响入龟目,片阴栖鹤顶。山中多好树,可怜无比并。
刘禹锡《庙庭偃松诗》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
薛能《并州》坊号偃松人在否,饼炉南畔曲西头。
韩偓《仙山》一炷心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
李中《魏夫人坛》旋新芳草色,依旧偃松声。欲问希夷事,音尘隔上清。
徐仲雅《东华观偃松》半已化为石,有灵通碧湘。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
苏颂《和奚山偃松》 乱枝轇轕翠阴圆,倚岫垂崖尽偃然。不为深根生触石,定应高干上摩天。
苏籀《灵岩寺偃松》 直哉十寻干,亭亭无附枝。纡哉独纵肆,蟠据何离奇。
王阮《洞庭题咏•仙坛观》  羽盖霓旌入疑霄,偃松长向古坛朝。
杨亿《廉上人归天台》  浮沤一念归心起,本寺房前见偃松。
杨亿《留题黄山院》  趁齐绸缎鸟闻疏磬,出定高僧见偃松。
喻良能《次韵宇文舍人见贻之作》  偃松篇美天犹和,正殿班清人孰先。
喻良能《松峭山傍偃松……》  人日肩舆度晓峰,长松偃蹇倚晴空。几年不见根如铁,老境重来鬓似蓬。
喻良能《游下岩过松峭祠傍偃松又赋长句》  谁将秋色替云峰,万里炎歊一洗空。
张舜民《句》 谁题佳句到幽都,逢着胡儿问大苏。偃松拂尽煎茶石,苦笋撑开礼斗坛。
周敦颐《题酆都观•仙都观》  钦想真风杳何在,偃松乔柏共萧森。
陆游《故山葛仙翁丹井有偃松覆其上夭矫可爱寄题》 老龙受命护泉卧,蜿蜒直恐从天堕;
陆游《偃松》巨松偃青盖,阅世岿独存。颇疑古仙翁,藏丹在其根。
蔡襄《和古寺偃松》  横柯圆若张青盖,老幹孤如值紫芝。
陈尧佐《知果教寺》  窗虚明落日,楼迥响疏钟。恰恐重来晚,庭前记偃松。
陈著《次龙东平赵益三首•龙松》  修鳞化作偃松寒,数百年閒一梦看。
程公许《施明可自湘潭还霅川以诗编相示……》  乞与东风一吹送,偃松犹及共流觞。
程公许《游玉林午饭和曲池观偃松……》  玉林散策才亭午,九曲流觞对偃松。
董嗣杲《甘园》  径连湖水行幽草,廊接风亭卧偃松。邻岸御舟空望幸,深坊长日锁飞龙。
方岳《山居》我爱山居好,跻攀缭暝烟。偃松低可坐,横石劣容眠。
李弥逊《上已日陪徽守游白水寺……》  自偃松篁如唤客,后开桃李尚留春。
楼钥《题林氏香严庵》  缓步寻佳处,林深路欲迷。偃松披数亩,立竹漱三谿。
钱闻礼《题简寂观》先生旧隐在庐山,幽谷千年竹万竿。偃松拂尽煎茶石,苦笋撑开礼斗坛。
释道章 《偃松》得地久蟠踞,参天多晦冥。月通深夜白,雪压岁寒青。
释重顯《永丰庄新植径松忽二本邻偃抒辞纪之》双偃松何似,螺文结数遭。清声虽竞发,寒影不相高。
张大千《东坡画像》.jpg 苏轼《偃松图》《钦定四库全书-石渠宝岌御书房32卷》.jpg 苏东坡《偃松图》 .jpg 苏轼《偃松图》与清乾隆题诗.jpg 张大千《坡公偃松图》纸本设色纵103厘米横43厘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1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只有苏轼创建了文人画理论与实践,将偃松的特殊典型形态绘成了直观、具体、形象的画面传留后代,震惊并影响了世人,从而使中国盆景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百多年后,元代李士行进一步创作成《偃松图》典型树石浅长方盆盆景,将元代盆景艺术推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又再经历四百多年磨合,喜爱松石成癖,精于鉴赏的乾隆,为苏轼《偃松图》数次题诗:《苏轼偃松图》“东坡先生倔强人”,《擬苏轼偃松法……》“偃松写自元佑载”,《偃松歌》“东坡偃松斯鼻祖”;还多次临仿此卷:《箑头偶仿东坡偃松图……》“曾倣东坡偃松卷”,《再倣苏轼偃松图……》“偃松倣以阅廿载”,其绘画之笔墨,盖师法于东坡。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乾隆还在元代李士行《偃松图》盆景画面上创作了《题盆中偃松树歌》,并大声惊呼:“扵何见之於盆中,一株天下旡真松。”(见《四库全书-御制诗2集卷8》)显然《偃松图》盆景,在清代宫廷已成为艺术创作的标准器。乾隆的艺术才能震古烁今,据初步统计,他的《御制诗集》共有7集,43584首。其中约有500多首有关《盆景山石》的诗篇,仅《假山诗》居然有140篇之多。由此不仅能知道乾隆对盆景山石的审美钟爱至深;而且,中国诗书画促进了中国盆景民族风格的形成,这是中国盆景与其他国盆景风格不同的最独特的标志。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书画,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蕴含了众多的史料价值,用其证史,能扩大历史研究和史料价值的认识,对推动中国盆景文化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详细请参见元代、淸代史料章节)

张大千《坡公偃松图》纸本设色,纵103厘米,横43厘米。自题“余为中山守,始食北岳松膏,为天下冠,其木理坚密,济而不瘁,信植物之英烈也,谪居罗浮山下,地暖多松而不识霜雪,如高才胜人,生绮纨之家,与孤臣孽子有间矣。士践忧患,安知非福。幼子过从我南来,画寒松偃盖,为护首小屏。为之赞曰:‘燕南赵北,大茂之麓。天僵雪峰,地裂冰谷。凛然孤清,不能天生。生此奇伟。北方之精。苍皮玉骨,硗硗□□。方春不知,互寒秀发,孺子介刚,从我炎荒,霜中之英,以洗我瘴。’坡公偃松屏赞并引,甲申冬日,爰”。钤“张爰”白文印。
发表于 2011-11-10 17: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  
发表于 2011-11-13 04: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谢谢
发表于 2011-11-28 09: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oso_e181:}
发表于 2012-8-14 14: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林 发表于 2011-11-10 17:37
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

{:5_1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5-5-14 0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