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回复: 4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3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 05: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34

第十五节 谢赫《古画品录》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画品”是用来评价众画优劣的。图画无不是用来教诲百姓、记载历史的,虽过往千年,寂寞空旷,但翻开古画,往事历历。虽画有“六法”,但能全面掌握的很少;从古到今的画家,大都只能各擅长一法。“六法”是什么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只有陆探微、卫协能“六法”兼备。然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虽有巧拙之别,所用的技艺却无古今之分。现谨依照画家年代远近和画品高低来排列,编成序引。故而这里所记述的,不扩述其来源,因为那些都出自缥缈的传说,并未曾见过原作。
谢赫459-532《古画品录》,大约完稿于梁大通四年(公元532年)以后讲绘画六法,为中国绘画理论的界标之一,即以气韵生动为上,骨法用笔次之。两者相得益彰,便构成了中国画以外取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的重要特点。以“六法论”作为了创作方法和品论的准绳规范了起来,这为山水艺术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指导作用。
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被北宋郭若虚誉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他建构了体大思精、客观精当、简明扼要的绘画品评体系,极具集大成性、创新性与影响力,对于后世绘画学习、创作、品评均有重大影响。
南北朝期间,“品”这种文学批评文体开始形成。它将艺术家按照一定标准鉴别等级,逐一评价。除了《诗品》外,南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画品录》,皆是如此。《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绘画史学和绘画品评的系统性著作,它明确提出了评价标准“六法”。《古画品录》对三国至南朝宋、齐二百多年间的27位画家进行品评,品、论结合,总结了他们绘画作品的成就和特点,为我们保留了那一时期的画家资料,其文献史料价值尤显珍贵。
谢赫《古画品录》还开启了后世史、论结合论述方式的先河。“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更是被后人作为绘画最高美学境界加以追求。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外美术思想史上都罕见。《古画品录》品评画家言简意赅,直指特点。在对每一位画家的具体品评中,谢赫能准确地指出其特点。
第十六节 姚最《续画品录》
   “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聘远之别。凡斯缅邈,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熟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陆声过于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始信曲高和寡,非直名讴;泣血谬题,宁止良璞。将恐畴访理绝,永成沦丧,聊举一隅,庶同三益。夫调墨染翰,志存精谨,课兹有限,应彼无方。燧变墨回,治点不息,眼眩素缛,意犹未尽。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睹鱼鳖,谓察蛟龙。凡厥等曹,未足与言画矣。陈思王云:传出文士,图生巧夫。性尚分流,事难兼善。蹑方趾之迹易,不知圆行之步难;遇象谷之风翔,莫测吕梁之水蹈。虽欲游刃,理解终迷;空慕落尘,未全识曲。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取譬连山则言由象者,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消长相倾,有自来矣。故傜齿乞其指,巧不可为。杖策坐忘,既惭经国;据梧丧偶,宁足命家。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戏陈鄙见,非谓毁誉。十室难诬,伫闻多识。今之所载,并谢赫之所遗,犹若文章,止于两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一家之集。且古今书评,高下必铨,解画无多,是故备取。人数既少,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姚最(536-603),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生于梁,仕于周,殁于隋。其最大的成就传为南朝著名画论《续画品录》,此书作为对谢赫的《古画品录》的补充,记录了南朝后期的画家。继承和发展了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但不分品第。这种体例也曾被后代画史著作所采用。并对绘画批评者的要求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姚最认为,绘画批评要求批评家具备广博的知识见闻。要说绘画的妙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画的内容本质虽然是古今不变,而画的外表形式己随着时代不断在变化着。画家胸中的形象经过深思熟虑后呼之欲出,然后经过笔端将形象画在纸上。于是在老子庙宇中的九柱楼上,散发着仙人云气;明堂四壁高墙上画有尧、舜的容貌,也有桀、纣的画像,各有善恶的样子,使人看了知所劝戒。
传集由文人士大夫写出来,图画却是由画家的巧手画出。性情是不断变化着的,凡事也难以两全其美,学一般人走路容易,学关于走路的走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在河水清澈见底的象谷遇见了展翅飞翔的凤凰,可是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却无法知道人的生死祸福。
只有这样,绘画批评才可能达到全面、深刻、精微的水平。至于绘画中调墨染色,必须要胸中经过深思熟虑后下笔。作画的一般形式虽然有限,但具体应用起来却是灵活多变的,所谓有法而无定法。即使灯灭墨干,画中必须要修改的地方,也要坚持下去。眼睛面对绢素(绘画用的白色的绢)上绚丽的色彩,仿佛胸中的意图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那画面或轻或重的微妙色彩的差异,弄不好就可能影响画面的效果。至于头发、眉毛这样微小的细节若不加注意,都有可能造成或是欢乐、或是悲伤的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来。再加上对服饰等细节的反复修改,最后取得了成功,仿佛在倾刻之间出现了具有古拙意味的佳作要达到绘画的绝妙境地,难道说是那么容易的吗!怎么能不外出爬山涉水,乘飞逝的云越过大海,并观看鱼、鳖,仔细体察蛟龙等珍奇异类的形象特征,并将它们牢记于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非凡阅历,在家闭门造车,根本就没有资格同人谈论绘画艺术。
姚最认为,绘画批评还要求批评家能够深切体察审美创造的艰难和奥妙。作者又对封建时代某些画家急功近利思想的含蓄地批评,但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品"实际有两条标准,一是顾恺之的形神结合的标准,另一是谢赫的"六法"标准。实际上,形神结合是中国古代绘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六法"则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清金廷標曹大家授書圖軸90.5x90.1石渠寶笈三編.jpg

山东青州北齐画像石刻墓“贸易商谈图”原石.jpg


王珣伯远帖乾隆树石图.jpg
西晋青釉印花三兽足洗故宫博物院藏.jpg

发表于 2019-9-2 07: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2 08: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2 18: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9-2 23: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2-18 1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