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回复: 6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4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05: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 十年磨砺 蚊力负山 终将问世46第十七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2


18.实境【原文】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陰。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译文】
选取用语极其质朴,作品构思也不艰深。正像忽然遇见一位高雅的人,一下就领悟了那道的精神。弯曲的山溪辉映着陽光,苍翠的松林一片浓荫。一位樵夫挑着柴担走过,诗人在独自听琴。凭着真情创造意境,妙在不是勉强自寻。切实的感受来自天然,这才是美好的心的声音。
19.悲慨【原文】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译文】
大风卷起狂澜,树木均被毁坏。思想痛苦令人难忍,召唤好友也未到来。百年岁月像流水飞逝,富贵权位都化作尘埃。世道日益沦丧,谁是今日雄才?壮士拔剑自叹,抒发满腔悲哀。无奈落叶萧萧下,且听残雨滴苍苔。
20.形容【原文】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陽春。风云变态 ,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译文】
凝神专注,积蓄纯洁感情,反映景象,就会清新逼真。像刻画水中的倒影,如描写艳陽的芳春。风云变化而多姿,花草繁茂而有神。大海波涛汹涌,高山险峻幽深。这些都要写得符合生活情理,微妙地与尘世万物融合共存。能够不拘形貌做到神似,那才是真正善于形容的诗人。
21.超诣【原文】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译文】
不是因为心神灵巧,也非由于天赋智能。诗人好象在伴从着白云,随清风一起遨游同归。向前远行,好象即将面临妙境,到了那里,却又觉得并不如意。作者早就有了道的素养,写起诗来才能够超脱世俗。乔木高耸在乱山丛中,绿苔闪耀着春陽芳辉。在这种情景中构思吟咏,就感到忘记一切,深有韵味。
22.飘逸【原文】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译文】
诗人孤傲潇洒远去,超然独立不同凡群。像缑山上飞去的仙鹤,如华山顶游动的白云。高雅的名士内心聪慧,美好的风貌清秀有神。自驾蓬叶小舟乘风而去,向着无边大海畅游长吟。这样的境界好象难以捉摸,有时却能够有所领悟。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领神会,勉强硬求飘逸那就无处找寻。
23.旷达【原文】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译文】
人的一生不过百年,从生到死相去几何?欢乐的日子苦于太短,忧愁的岁月实在太多。还不如每天携带美酒,漫游烟绕藤萝的处所。鲜花覆盖茅草屋檐,微微细雨飘忽而过。待到饮酒已尽,持杖且行且歌。人生向来谁无死,唯有南山永巍峨。
24.流动【原文】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译文】
诗的流动如同水车旋转,又好似滚珠滑动自如。这种诗风妙处岂可道出,借助比喻也难充分表达。苍茫的大地,悠远的天空,都像围绕着一个轴心移动。只有遵循它们的根本法则,作品才能与自然的变化相符。万物事理玄妙奇特,宇宙天地循环不已。千年万载它们往而复始,这才是流动的要义。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他说:“侬家自有麟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
但是,奠定司空图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是他的《二十四诗品》中阐述的美学理论。
《二十四诗品》,是古代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其继承了道家的美学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只是给出了一种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他以意境说明风格,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独”、“淡”、“默”,其中的“境”则往往是荒旷,是虚寂,是月夜,是夕照。即使那些“雄浑”、“豪放”、“劲健”、“旷达”的风格,也缺乏鼓舞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在哲学层次上统摄这些意境的,则是“道”、“真”、“素”、“虚”等庄老和玄学的概念术语。所以严格说来,它并非“不主一格”,在总体上均倾向于冲淡。
“诗品”的“品”可作“品类”解,即二十四类;也可作“品味”解,即对各种风格加以玩味。司空图好以“味”论诗:“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要求诗应有“味外之味”,便是“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所引发出的联想、想象、美感的无限性。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也贯穿着这种艺术好尚。如“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形容”中的“离形得似,庶几其人”,等等。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要求诗自然而不做作,真纯而不虚矫,随兴而不勉强。这些贯穿全书的思想,也是对艺术的贡献。
由于《二十四诗品》文字惝恍,旨意遥深,古今学者对其主题的把握不一,聚讼纷纭。论者或以之为创作论,或以之为风格学,又或以之为赏鉴说。但是都难以穷尽作者的心源。甚至有人认为“或以不解解其不解”。
实际上如果超越一般的文学理论的层面,从更高的审美角度审察,问题则会迎刃而解。正像庄周不妨是一位诗的哲人一样,司空图则不妨是一位思的诗人。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它区分了艺术意境的不同类型,更在于它论述了艺术意境的美学本质。就是以这样精美的简约的文字,构筑了恢宏的、广褒的艺术时空。它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更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艺术美学著作。它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艺术创作的通道,是激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创作的一个能量源。
《二十四诗品》对后代的影响与评价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孙联奎《诗品臆说》: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图画篆象,靡所不该;人鉴文衡,罔有不具,岂第论诗而已哉。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郭沫若《夕阳》:这本书我从五岁发蒙时读起,要算是我平生爱读书中之一。我尝以为诗的性质绝类禅机,总要自己去参透。参透了的人可以不立言诠,参不透的人纵费尽千言万语,也只在门外化缘。这部书要算是禅宗的“无门关”,它的二十四品,各品是一个世界,否,几乎各句是一个世界。
钱钟书《谈艺录》: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来之候。艺术家之会心,科学家之格言,哲学家之悟道,道学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
启功《诗品题识》:表圣诗品,妙言兴象,可赅众艺,宁止于诗。
日本美秀美术馆展出高古陶瓷.jpg

隋青釉印花高足盘故宫博物院藏.jpg



发表于 2019-9-11 06: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11 08: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11 15: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师辛苦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11 15: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9-12 1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9-14 13: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4-20 1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