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回复: 4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36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2 05: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363第八章中国近现代的盆景文化
第二十九节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金梦石菊兰清品图 2.jpg
金梦石菊兰清品图 3.jpg
金梦石菊兰清品图.jpg
金梦石岁朝清供1922年上海中天.jpg
前言
我从小喜欢画画,信笔涂鸦,没有老师指点,住在乡间,也看不到名作。到了十三岁,才见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后在中学读书,图书馆中有一部有正书局印的《中国名画集》,大开眼界,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临摹。十八岁才从师专学山水画,得到老一辈的指点,以及接触一些古今名画,探讨其传统技法,心摹手追,努力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创立面目。平生好游,到过几处名山大川,经过思考摸索,不断实践,也下了些功夫。到今年七十岁,经过了五十多个年头,中间自己走了些弯路,而且即有所得,也看不透,讲不清,有些东西也可能是错误的,现在我把它写成这本小册子。分为二部分,上部分是泛论,把我自己的想法,以及取得的一些经验,一条一个问题,不列次序,也没有系统地写出来。一些前人讲过的,在这里不再重复多讲。下部分是具体画法,把我一己的创作方法,也没有系统地写出来和附图加以说明。一般人都是这样画的,我也不再重复了。中间有些互见的地方,为了行文方便以达到说清楚问题,所以也不再删去。这些论点,只是我一己的想法,这些方法,只不过是我自己常用的,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方法。一个作者形成他的独特风格,有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法也不同,所以风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这些极为肤浅的东西,不希望年轻人来学我象我。从前唐代书法家李邕说过:“学我者病,似我者死。”艺术贵有自己的风格,完全亦步亦趋地学人家是没有出息的。所以这本小册子,只供学画的年轻人参考之用。如果看过之后,有所启发,得到一些帮助,就算是起了一些作用。我还希望一些老前辈,有真知灼见的作者指点我的错误,提出批评,让我在以后有生之年,得到改进,是莫大的幸福。陆俨少一九七八年十月
泛论
一、学画起手
山水画学习的方法,起手不外临摹,从中可以得到传统的技法。临摹要有好的本子,起步不高,终身受累。因为我们知道临象一家不容易,临象之后,再要不象,所谓“入而能出”,更加烦难,所以第一口奶很是要紧。如果起手学习了风格庸俗、笔墨不高、或则坏习气很多的本子,将来要改掉,那就很不容易,反而不如一张白纸从头学起为好。即使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未免各有独自的习气。或则虽有长处,但其营养,不为我所吸收,就要拣取能够吸收的东西为我所用。例如有人说:“石涛不好学,要学出毛病来。”我的看法,有一种石涛极马虎草率的作品,学了好处不多,反而要中他的病,传染到自己的身上来。但他也有一些极精到的本子,里面是有营养的东西,那末何尝不可学。要看出他的好处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石涛的好处能在四王的仿古画法笼罩着整个画坛的情况之下,不随波逐流,能自出新意二尤其他的小品画,多有出奇取巧之处,但在大幅,章法多有牵强违背情理的地方,他自己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未免大言欺人。其实他大幅章法很窘,未能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用笔生拙奇秀,是他所长,信笔不经意病笔太多,是其所短。设色有出新处,用笔用墨变化很多,也是他的长处。知所短长,则何尝不可学。
二、识辨和吸收
      学画的提高,当然需要不断地画,在自己的实践中取得经验,这是得到提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须多看前人或他人的好作品。一件好作品,在技法上总有他的好处,也一定有不足之处,所以第一必须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即使是它的好处,有些对我有营养,可以吸收;但也有些虽属有营养,对我却是不能吸收。要择取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吸收过来,加以消化,成为我自己的血肉,这其间一定要有选择。吸收的方法,临画是重要的。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必须寻找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为什么要这样?悉心摹仿,把他的好处,成为我的好处,方见成效。但是好画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也不一定有对临的条件和机会,那就必须借助于细看以及默记。看之烂熟,默记在心,把对我有营养而可以吸收的东西拿过来,不一定经过对临,同样可以把它的好处和技法,在我的创作上加进去反映出来。虽然临画可以一笔一笔临,放过的地方少,看画也同样可以一笔一笔看,使心中有个印象,甚至可以用指头比划它的起笔落笔,顿挫转折之势,这样可收同等的效果,如果马虎的临,照抄一遍,反不如认真的看,得到好处。有的人说我有些传统技法,认为临的宋元画一定很多,实则我哪有收藏,有收藏的朋友也不多,哪有条件临宋元画。如果真的有些传统的话,也不过是看得来的。解放以前,我看到一些故宫藏的宋元画,在上海跑裱画店,正因为看到一张宋元画不容易,遇到之后,如饥似渴地看。解放以后,在博物馆可以系统地看到宋元画,即如明清画,很多也是从宋元的路子上来,有很多借鉴的地方。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有人把看画也叫“读画”,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再来推陈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必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出时代的新面貌来。
三、山水画中三大流派
传统山水画,到了北宋,形成三个大流派,即董巨、荆关、李郭。三家鼎立,构成中国山水画的丰富传统。三家面目,各不相同。董巨写江南山,峦头圆浑,无奇峰怪石,上有密点,是树木丛生的样子。荆关写太行山一带石山,危岩峭壁,坚实厚重,很少林木。李郭写黄土高原一带水土冲失之处,内有丘壑,而外轮廓没有锐角,树多蟹爪,是枣树槐树的一种。三家各因其对象的地域不同,达到真实的表现。因之他们外在风貌各不相同,截然两样,但也有相同之处,即是都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境界。我们试把董源的《潇湘图》(图一)(见《泛论插图》,以下略)、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图2二)、荆关一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三)、郭熙的《早春图》(图四)、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图五)(上面所说李郭是指李成、郭熙,不是李唐。李唐后起,上接荆关,下开南宋风格。)互相比较,董源《潇湘图》用的短笔披麻皴,巨然《秋山问道图》用的是长披麻皴,范宽《溪山行旅图》用的是豆瓣皴,郭熙《早春图》用的是卷云皴,李唐《万壑松风图》用的是斧劈皴,互相比较,因为他们所写的对象不同,创造出不同的皴法,风格也迥异。然其一种气象的高华壮健,笔墨的变化多方,韵味的融液腴美,三者相同,毫无异样。我们就是要学习这些优点,从传统技法中得到养分,从而得到启发,化为己有。所以临是必要的,看也需要,除此二者,还要加之以“想”。如果有机会能到江南、太行以及黄土高原一带,看真是的山水,对照古法,猜想他们怎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而创造出这种风格和皴法来,那末就不会因为临了古画而食古不化。而且碰到另外不同的山水,借鉴他们的经验,也可以创造出新的风格和皴法来,服从对象,为我所用。
四、山水画派的盛衰
斧劈皴和披麻皴,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两大流派,一盛一衰,互相替代,也好象有些规律可寻。往往这一画派成为此一时期的主流之后,由盛而衰,另一个画派应运而起,改革上一个时期的弊病,从而得到新生。唐代的山水画派,尚属草创时期,后来荆关出来,斧劈画派,遂趋成熟。以至五代后期,董巨画派,以披麻为主,创为新调,于是画法大备,到达了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各家各派,自立面目,争妍竞艳,百花齐放。但到后来,董巨画派,由盛而衰,直到南宋初年,江贯道可称董巨画派的末流,于是刘李马夏,代之而兴,以苍劲见长,斧劈为主(图六、图七、图八)。这样延续了一百余年,亦已到达了衰败阶段,所以元代赵松雪一变南宋画派,远宗董巨,有所发展(图九)。黄王倪吴号称元四大家,于是水墨画派,独盛画坛(图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下至明初,亦已逐渐失去活力,无甚创新。浙派继起,戴进、吴小仙、蓝瑛等只不过袭用南宋画法,建树极少,直到沈文唐仇出来,才算是代表这一时期的作者(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图十七)。唐仇是明显地运用斧劈皴,沈文亦多短笔勾斫,上加圆点,其用笔也近于斧劈。沿袭到明末,这一画派只有老框框,干巴巴,毫无生气。已近于衰亡了。于是董其昌创为“南北宗”之说,而褒南贬北,实则主张恢复董巨披麻画法,下开四王恽吴,号为清六家,他们类多模拟古法,无甚生气。同时石涛(图十八)、石谿(图十九),能于四王风气中间,挣扎出来,赋予新意,但不过是在主流中间的一个回波,还不能取而代之,一直到达解放之前,中国山水画是处在低潮时期。现当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相信一定能在山水画坛,融会众长,从而开创出前所未有兴旺局面。
五、好画的标准
每有人问:这画好在哪里?一时很难对答。然而归纳起来,所可看者,不外三点:即看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点如果达到标准,即是好画,否则就不算好画。我们看一幅画,拿一个标准去衡量,看它的构图皴法是否壮健,气象是否高华,有没有矫揉造作之处,来龙去脉,是否交代清楚,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做到这些,第一个标准就差不离了。接下来第二个标准看它的笔墨风格既不同于古人或并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塑独特风格中,多有变异,摒去陈规旧套,自创新貌。而在新貌之中,却又笔笔有来历,千变万化,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自有规律在。做到这些,第二个标准也就通过了。第三个标准要有韵味。一幅画打开来,第一眼就有一种艺术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无穷。看过之后,印入脑海,不能即忘,而且还想看第二遍。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气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调和一致。所以古人说:“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一种纯正不凡的气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画,能陶情悦性,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过去,这样第三个标准也就通过了。我第三节谈到的气象高华壮健,笔墨变化多方,韵味融液腴美,就是这些。所引的董巨范郭几幅名画,是一个例子,做到示范作用。我们看到其他的画,应以此来衡量,在自己的创作中,也要努力追求,达到这个高度。所谓“与古人血战”应该和比我高的来衡量,那末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永远在向上。不能和低的比,沾沾自足,早年结壳,要引以为戒。
六、创作的条件
称赞一幅好画,往往有这样的评语,叫做“神完气足”。就是说这幅画笔墨精湛,章法严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造作,不疲沓,精神饱满,气势旺盛,面面俱到,无懈可击。要做到这点,首先画的人也要神完气足。如得到好好休息之后,早上起来,脑子清醒,思路开通,对纸凝想,有得于心,于是全神贯注,目无旁骛,解衣盘礴,旁若无人,全部思想,进入画里,再有平日基本功的扎实,加上明窗净几,纸笔称手,创作的条件齐备,然后可以达到这个境地,所以绝对不是偶然的。否则笔欲下而又止,划未到而已断,心中无数,疑虑重重,色厉内荏,冒充雄强,或则病体奄奄,昏昏欲睡,头重脚轻,失去重心,得过且过,懒于动弹,如果象这样的情况,且宜停画几天,等精神恢复,有所振作之时,心中好象有一幅画等着要画,酝酿成熟,然后动笔为好。




发表于 2020-5-12 06: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5-12 0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5-12 2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5-12 20: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2-18 16: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