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回复: 4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4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6 06: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416第八章中国近现代的盆景文化
第四十三节丁宁中国古代画论绪论6
孙雪泥盆梅图 2.jpg
孙雪泥盆梅图.jpg
孙雪泥清供图.jpg
孙雪泥岁朝清供图.jpg
朱审、王维、韦偃等的山水也是有“曲尽其妙,宛然如真”的气象。妙品尽管在神品之下,但是,依然有极高的艺术品赏的价值。在能品一格,朱景玄列入的是那些功夫和名声都在神品和妙品以下的画家。他们是不无迈俗和奇妙的艺术家,但是,都稍逊于前面的二品。由于其描述过于简略,而所涉画家的画迹也不复多见,故难以具体概括。至于逸品一格,属于“不拘常法”一类,或“神巧”、“奇异”,“自然”、“自得其趣”,或“世之雅律,深得其态”等,是特别值得肯定的艺术品格,因为都是“前古未之有也”。到了后来,逸品一跃成为“神”、“妙”、“能”之上的一格,如宋代邓椿在《画继》卷九中写道:“自昔鉴赏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独唐朱景真(玄)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以逸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真(玄)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因此,颇有特异和创新色彩的逸品成为备受推崇的对象,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次,来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出生豪门世家,其家族有极为丰厚的书画收藏,同时,学问渊博﹐擅长书画。这些都为其盛年时(32岁)完成《历代名画记》一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历代名画记》凡十卷,前三卷计十五篇,主要涉及画学和画史,从第四至第十卷则是关于从黄帝至唐代会昌元年间共约3500年的373位画家的评传,体例之宏大和内容之丰赡,鲜有其匹。第一,张彦远论述了绘画源流及其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尤其高扬绘画的功用,认为“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此前,尚无人这样肯定绘画的意义,但是,这种近乎极端的表述毕竟不甚准确。好在张彦远并没有完全忘记绘画的审美本性。譬如,他对优秀画家的评价是颇为恰切的:“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  
第二,在绘画理论上﹐张彦远承继了前人的认识﹐有所阐述和发挥﹐如对谢赫“论画六法”的理解,强调了“气韵”对形似的统领作用。又如,对王维提出过的“意在笔先”,他借用顾恺之的用笔特点也有发挥:“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急,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他提倡“自然”,主张以“自然﹑神﹑妙﹑精﹑谨细”等来排列画家高低品第。他在谢赫“骨法用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强调“书画用笔同法”,“书画同体”,认定“骨法用笔”仅次于“气韵生动”,而且,还与艺术表现的风格问题息息相关。这就第一次有力地凸示了书画的关联尤其是用笔的重要性。所有这些,都颇为精彩地反映了唐中后期画学理论中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张彦远笔下的373位画家的评传是特别珍贵的美术史叙述,较诸奠定了西方美术史述的著作意大利瓦萨利的《名艺术家传》,早了600多年。该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和当时绘画的“百科全书”(如寺观壁画部分),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即使在评传的一些文字本身也涉及到了极为关键的理论命题。譬如,对水墨的形容无疑就是一种褒奖:“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尽J枪试四迳撸街靡狻R庠谖迳蛭锵蠊砸印!庇秩纾澳皴谙耄钗蜃匀唬镂伊酵胄稳ブ恰薄ⅰ暗憔Α焙汀岸嗖豢杉酰俨豢捎狻钡龋捕际强梢陨畛に贾囊帐趸疤狻5谒模叛逶栋阎缉p鉴藏﹑用印、流传、名价品第以至装裱等也纳入了画史研究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的完整把握也提供了参照的体系。此外,如前所述,《历代名画记》难得地收录了一些珍贵的绘画史料,除“述古之秘画珍图”外,前代绘画史籍(包括顾恺之、张璪、孙畅之、窦蒙等)。虽系引述而可能与原文有别,但是,在原书散佚的情况下﹐张彦远还是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绘画史料。
第四,来看荆浩的山水画理论。荆浩为避战乱而隐居,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绘画则以《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名世,是关仝、范宽的师长。其《笔法记》一文来自其外出写生遇一老叟传授笔法之对答,乃是五代最为显要的山水画专论,尤其是其中提出的“六要”、“四势”和“二病”说等,其意义和影响尤为突出。首先,荆浩十分在意“图真”并臻于“气质俱盛”的气象,实际上是对形神合一的强调。其次,他为山水画制定了六个标准,与谢赫为人物画而立的“六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他指出:“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所谓“气”,是“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意思是说,气随笔而生,令特定表达对象显豁起来;所谓“韵”,是“隐迹立形,备仪不俗”,也就是说,韵可以无迹可求地使得形象饱满起来并且显出不俗的格局;所谓“思”,是“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即是艺术的构思就是去粗存精,让画面更有思想的力度;所谓“景”,是“制度时因,搜妙创真”,也就是说,艺术家要针对性地抓住山水的季节与环境,从而妙笔生辉,创作崭新的真实之象;所谓“笔”,是“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就是要灵活有致地用笔,勾勒生动飞扬的画面;至于“墨”,则是“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也就是说,墨与笔有别,更多地高低层次和浓淡的渲染。在这里,将“墨”凸示出来,荆浩无疑是首而为之,而且,就如其本人所说,“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六要”中的最末一个是对当时兴盛的水墨山水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他对王维的评价,也可以见出“墨”的作用:“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复次,荆浩提出了“四势”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直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否则的话,“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其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这样的表述集中到一点,就是将山水看作是有生命的对象。第四,荆浩描述了“二病”:“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无论是时令不当、比例失调,还是结构不合,都是要避免的毛病;而至于气韵不存,则是致命的。“二病”说,不能体会到,强调了从局部和整体把握绘画的重要性。此外,荆浩还将山水画分为“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其中的高低,几乎不辨自明。
   宋代的画学思想极为丰富。一边是宫廷画院,一边是将诗书画真正融为一体的文人画的创作。前者坚执教化,而后者则偏于自娱,成为理想人格的表征。这种绘画的发展状态为画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无疑,此时的画学更加深入到了艺术本身的问题中。卓有影响的当推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以及苏东坡的画学思想等。
    首先,来看郭熙的《林泉高致》。郭熙本人是山水画大家,识见自是不凡。其《林泉高致》一书,共六篇(“山水训”、“画意”、“画诀”、“题画”、“画格拾遗”和“画记”)。不过,书中的“序”以及最后两篇都是郭熙之子郭思的文字。总体看,《林泉高致》可谓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又一里程碑,是山水画走向鼎盛时期的理论总结,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如创作态度(“注精”)与创作心理(“乘兴得意”)。第一,郭熙主张画家要“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那种只局限于某一大家的模仿,往往成病而不见个性面貌。在名家之前,无论“浪学”亦或“媚师”,都是不足取的。同时,画家也要“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饱游饫看”。在修养方面,画家读诗,就有助作画,所以,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其实,王维的名言不仅仅是让画家获取灵感而已,而是要融会贯通地打破诗与画的界限,营造出浑然一体的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正是宋代鼎盛的山水画的精粹所在。第二,郭熙描述了山水画的审美意义与特征。在他看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也就是说,描绘理想山水乃是“离世绝俗”的途径。而且,画中“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第三,关于笔墨问题的精湛而又具体的体会。笔墨并非新问题,此前的张彦远就有相关的见解,但是,笔墨又毕竟是技术问题,因而抽象还是细致而微地谈,差异不小。作为山水画大家,郭熙的言谈就十分鞭辟入里,道出关键所在:
   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或曰:墨之用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瞭然故尔。瞭然然后用青墨水重迭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淡墨重迭,旋旋而取之,谓之干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同而泽之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捽,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松针。雪色用浓淡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发表于 2020-7-6 06: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6 08: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6 2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7 15: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4-23 18: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