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9|回复: 3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4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3 05: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文化史十年磨砺蚊力负山终将问世423第八章中国近现代的盆景文化
第四十五节 李成民-老子庄子的美学解读与中国绘画的开拓创新2
汪溶芸窗漫兴图.jpg
王步水墨设色花卉图1.jpg
王步水墨设色花卉图2.jpg
王步水墨设色花卉图3.jpg
二、老子美学的伦理观
  伦理观是由对宇宙、人生、社会的终极信仰和基本观念所派生的一系列道德性价值评判体系,是一切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存在过西方文化中纯形式主义的美学意识,而是一以贯之的实践着“尽善尽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美学理论。老子美学的伦理观继承了中国固有文明的精华,并有自己更加精微细致的阐发,是中国后文明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两千五百年来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自始至终引导着中国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合而为一。所以,吸取老子美学伦理观的精华是重建中国特色美学理论决不可等闲视之的一项重要工作。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意是说:如果天下都只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丑存在的本来意义,那就是不美了。如果天下都只知道善是善的,而不知道恶存在的本来意义,那就是不善了。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大意是说:我有三样宝物,非常珍惜不敢丢失。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利益之争时抢在人前。因为慈爱,所以英勇无畏;因为俭朴,所以造福天下;因为不敢在利益之争时抢在人前,所以能成为社会尊重推崇的人。
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大意是说:道德境界达到很高的人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是以百姓的感受为感受。好人我待他好,不好的人我也待他好,最终会使之有德行。有信义的人我信任他,没有信义的人我也信任他,最终会使之有信义。
老子曰:“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廉而不刿,光而不耀。”大意是说:世人已经迷惑很久很久了,想要进行人文教化、移风易俗,必须要有耐心讲方法,不能任意而行,所以道德境界很高的人方正而不锋利,有棱角而不会伤人,正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实施人文教化。
老子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充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大意是说:道德境界很高的人,总是善于救助人,所以根本不可能放弃任何人,总是善于成全事物,所以根本不可能放弃任何事物,这就是正好和明智相合。好人是不好的人的老师,而不好的人却也是好人所以成为好人的资本。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资本,虽然人自以为有智慧,我看还是大迷大惑的人,这也是最紧要最奥妙的事情。
由此可见,老子的伦理观有着四个鲜明的特色:
其一,强调人性本善。在老子看来,具体的善与恶只是比较而言,而且也会相互转化。在终极意义上讲,只存在着善,而恶是不存在的。人类万物的起初都是由天之所生——“天生蒸民”、“天创草昧”,不善来自哪里?“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形的一切终将归于无形,凭借自我之“德”回归于天,不善又将何存?这是典型的中国文明对于人类之本性、宇宙万物之本性的终极认知,迥然有别于域外一切文明,是中国文化没有“原罪说”、“救赎说”、“天使说”、“魔鬼说”、“地狱说”等异端邪说的一把利剑。值得庆幸的是,老子的人性论不折不扣地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其二,强调“以德报怨”。在老子这里,“德”是起初的也是终极的存在,是天之在我、道之在我的具体实质,在永恒的生命中还能有什么比“德”更为真实、更为重要呢?究极地说,人类一切的仇怨争斗均是发端于对“道”的认知和践行的欠缺,当然,这根本就是“道”引导人类的一个基本法则,自有其深具幽默意味的深远意义。然而,与“道”合一的圣者则永远“不怨天不尤人”,心中除了对天的虔诚信仰、对人类的慈悲博爱之外没有别的,落实在具体生活中则必然是以德报怨、唯爱是举。
其三,强调人文教化。由其言论可以看出,老子实实在在是一位心地极其善良、心思极其细密、深深透知人性、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圣者。由于道德境界、思维水平已经达到至高至深、至广至阔之地步,根本无需拘泥束缚于所有人为的条条框框,完全可以自由地我行我素。然而,为了对“人之迷其日故久”的社会实施道德教化——纯洁人心、移风易俗、彰显大道、终使万有各全其性、得而不失,老子却发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殷切呼唤。这些都对中国历史上的中国绘画发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绘画从来不曾产生纯粹主观化、极端个己化,不顾任何消极社会影响的不良颓废现象。我们相信,对老子美学伦理观的探讨必将会为中国绘画能够继承这一美好传统提供有利的帮助。
其四,强调“天下”的观念。《老子》一文多次提及“天下”这个概念,实际上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所在,完全不同于所有的域外文明。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拥有极其强烈的“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万族,同根共源”的观念意识,从来没有西方文明中始终处于矛盾旋涡之中的国家、种族、性别……等等异化了的希奇古怪的、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地地道道的异端邪说的思想观念。勿庸置疑,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天下”观念,一定会成为中国人彻底打破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人为界限,为中国绘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丰沃无比的土壤、广阔无垠的空间。
三、老子美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美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美学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文化传统的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方法论,中国式美学理论有着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法论。大致说来,作为中国特色方法论主要代表的老子的方法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一”的思维方式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意是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道就存在“祂”自己,“祂”用阴阳两个观念创生了一个完整统一、有机和谐的宇宙,万物则在其中繁衍生息起来。老子文中多次提到“一”这个概念,实质都是指“道”,是“道”之另一别称,意义在于提醒“道”的独一性、人与宇宙万有的起源和归宿以及一切实际存有在终极意义上的合而为一性。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而“一”的思维方式则是其重大成就之一。中国文化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观念意识,那就是“天”不变“道”不变“人性”亦不变,“天”只有一位,“人性”只有一种,“真理”只有一个。尽管天地万物纷纷纭纭各从其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多样性,然而那都是“理一分殊”。在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眼中,人类为“一”、万物为“一”、天地为“一”、天地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在全球各地绝无仅有的特殊现象。这一理论,早已对中国绘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石涛的“一画论”,是中国绘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绘画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深信,时至今日,重新审视老子“一”的思维方式必将对中国绘画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
  老子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意是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是一对对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概念,彼此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离开谁都不行,这是道的一个法则。“有无相生”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东西,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那种简单机械的所谓“辨证法”。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平和相生,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斗争,只有和谐统一,只有在和谐统一中相互依存、生化不息。试问,这没有对立对抗、没有矛盾斗争却有机和谐、充满生机、相生相成、无有穷极的思想,同西方文化中的所谓“辩证法”究竟有多少相同之处?有理由相信,对“有无相生”这一极具智慧的观念的思考,必定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想象力,提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从而开启中国绘画未来发展的广阔无垠的空间。
  3、“格物致知”法
  《老子》一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之理,因为水“德”似“道”,所以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水。这些比喻都在表明其道德理性,说明老子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论。在中国文化看来,“道”所创生的宇宙万物不同层次地体现着“道”自己的本质本性,人类凭借“天之与我者”的“良知良能”去洞察明了已经尽善尽美的启示在宇宙万物中的“道”自己。所以究极地说,人类一切认知反映表现彰显追求仿效的客观对象就是这位“道”自己,此乃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的本质含义。这种方法论要求人们善于接触、观察、研究实际事物,善于从中发现“道”“理”,并善于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清晰无误的表达。中国绘画论素有“畅神”、“以形媚道”、“澄怀观道”之妙论,实乃“格物致知”方法论的实际贯彻,而在西方文化却从来不见以画论道、以画说理之现象,但愿中国绘画未来的发展能够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这一优良传统。
  4、“虚静内形”法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大意是说:排除一切物欲障碍,达到至虚至静的境界,此时此刻,宇宙万有的本质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呈现出来。
又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大意是说:一定要从无形无象的存有入手才能探知宇宙万物的奥妙,一定要善于观察有形有机的天地万物才能究明其终极归宿。
又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意是说: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之事;目不窥窗,尽知天道运行。走的路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
又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大意是说:除尽一切物欲之敝,使心镜澄明,能做到尽善尽美毫无瑕疵吗?
由上可知,老子的认知体系不是单纯的“格物致知”法,而是还有同样重要、彼此相辅相成的“虚静内形”法。所谓“虚静内形”的求知法,实质就是指虽然上天已将自己的本质本性完完全全地启示在“祂”所创生的宇宙万有之中,但上天赋予人类的“良知良能”则是完成这一终极使命的惟一载体。在老子看来,只有排除外来的干扰,还“自我”一个纯粹“虚静”的本然,人们才可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这一神圣“天赋”,从而让宇宙万有的本质本性自然而然的在心中自我呈现。老子这一求知法,后为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一派所继承,并对宋元明清文人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必将在未来中国绘画的开拓和创新中扮演极其重要、无法替代的角色。


发表于 2020-7-13 06: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13 08: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0-7-13 21: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4-20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