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范敬宜《新病梅馆记》
范敬宜(1931—2010)苏州人。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1995年11月17日,范敬宜在《新病梅馆记》文中写到:
看了这里千姿百态的盆栽以后,我改变了对盆栽花木的成见。这种成见,是少年时代读了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以后形成的。
……龚自珍在这篇文章里,借“病梅”--即由人工造成的畸形的梅花盆景,影射清王朝摧残人才的罪恶:“研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可是看到这里富有生气的盆栽松、柏、梅、桧、柳,又读了成范永先生撰写的《盆栽三美》《盆栽十德》《盆栽十得》,才知道对盆栽花木竟然有这么多积极的解释,很有感慨。
……这些含有野性的花木,经过我的设计、培养、调教,最终成为可以引起人们美感的艺术品,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眼看经过我的书,懒惰的‘人’变成勤奋的‘人’,粗心的‘人’变成细心的‘人’,浮躁的‘人’变成稳重的‘人’,我感到十分自豪。作为父亲,您难道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女在一种严格的教育下成长吗?
…… 这种现象给改造社会的人以启示:应该像制造盆景那样去矫正、制约社会上的不健康的现象。社会上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管理和矫正的。如果我们大家都养成这种习惯,对社会大有好处。
22、范敬宜《盆栽艺术家的哲学沉思》
2005年12月1日,范敬宜又在《盆栽艺术家的哲学沉思》一文中谈到:
初冬的夜晚,我在灯下读完韩国朋友成范永新著《思索之苑》的书稿,带着难仰的激情,在扉页上写下了两行字:
“盆栽的哲学,哲学的盆栽!”“一位盆栽哲学家的深沉思索!”
“我和成范永先生从相识、相交到成为好友,很有点传奇色彩。我们之间这段异国情谊,正是缘于他对世界、对人生、对一草一木的哲学思考。而这些思考又来自他跌宕曲折、可歌可泣的人生经历。”
“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翻开第一页,都会被它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所吸引,然后完全陶醉在那位与花木为命、在与花木的朝夕“对话”中迸发灵感的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他的所思所感,学会如何去面对人生,理解人生,改变人生。”
23、张研农《盆艺与人生》
张研农 四川阆中人,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3年11月21日,《盆艺与人生》发表于《人民日报》第十五版:
培育盆艺同塑造人生是相通的,花木要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就要经过设计、修理、矫正;人要成才,也要经历教育、限制、约束。坚实的辛劳方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完善的艺术作品需要伴随高尚的精神追求。
24、李景瑞刘希全龙军《成范永和他的“盆景艺术苑”》
李景瑞 是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此文发表于2004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
盆景的制作方法,如用这种方法反复矫形,就会长出理想的形状。像一个人出生后,经过各种教育,经受种种磨难一样,树木在人的精心培育和爱护下才能有美丽的艺术形象。像制作盆景,美好的东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琢磨。正是以农夫之坚毅,他硬是把3万多平方米的野岭荒地,改造成一片锦绣天地。他栽培的100多种温带和亚热带乔灌树木,畅茂秀润,摇曳多姿。他培育出的2000多个造型各异的艺术盆景,或雄奇遒劲,或苍茫蓊蔚,或空灵娟逸,或潇闲秀雅……
25、赵丽宏《思索之苑礼赞》
赵丽宏,上海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他的《在草木的嘆息中沉思》发表于2007年2月6日《文汇报》。此文中有《思索之苑礼赞》两段,表达了作者对思索之苑盆景的看法:
此地原为乱石野滩,创苑者,成范永,拓荒寻梦,餐风露宿,心血数十载,构思千百回。集天下奇石怪树于斯园,植人间美葩异卉于新圃,精心呵护之,倾情哺养之。苑主与之相伴,如伴挚友,如陪情侣,如对至亲。真心相投,天籁回声,树有灵,草有性,石有魂,水有情,一花一世界,一木一乾坤,秋冬春夏,美景连绵。
入苑观景,沉醉沉思,思之无涯,索之何得?人世正道,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美梦成真。天地之间,万类相亲,生灵本无贵贱,爱心使之交融。思索之苑,思自然之大美,得人生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