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4|回复: 9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山石的物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1 20: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山石的物证

1
、山东盆景山石画像石的考古研究成果


1986
4月,在临朐海浮山发现北齐古墓,墓四壁有彩色壁画,其中有24幅屏风画,多幅画面上都有奇峰怪石。由此看出,1400年以前,青州地区的庭园中这种特置山石的出现,是我国最早的观赏山石图。另有一壁画,描绘主人欣赏盆景山石的场面,在一浅盆内,矗立着玲珑秀雅的山石,构成一组别致的山水盆景,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山石盆景的雏形。

山东青州云门山发掘一座北齐武平四年(573)的画像石刻墓,出土了9方画像石刻,其中有一方为“贸易商谈图”,一个主人的随从,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放置一件高19厘米、下宽16厘米的青州怪石。该青州怪石山峰兀起,群峰耸立,层峦叠障,沟壑纵横,玲珑奇秀,具有瘦、漏、皱、透、秀的特色。
山东济宁“汉碑群”中发现《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和花卉盆栽图案。这是首次发现东汉时期的可靠盆栽图案。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石阙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卉盆栽纹饰。两阙身正面有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这批石刻艺术史料的考古发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浑朴端庄,形态生动引起世人和名家学者争相关注研究。
2、东西晋演义插图  此图内容是描写东西晋时期的人物故事,图中的盆景:一为带托的鼓钉圆盆,一为四方四足正方浅盆;一为草本盆景,一为附石虬松盆景。一高一低,一方一圆,一苍劲,一秀逸,搭配十分协调。为什么在晋代的人物故事中画上有如元明时代风格的盆景,这既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也反映了当时追求的是社会的风尚。
3、王羲之像图页  此图 29 厘米,横27.8 厘米,设色绢本画册。图画中的主题是反映古代文人的生活,以畫中有畫的手法,營造真假虛實的趣味。室内陈设琴、棋、书、画,集文人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闲适雅逸的生活。有趣的是,图中前面正中,在山石形的座几上,陈设了一盆花卉盆景,其盆器与盆托都十分精致艳丽。从构图设计来看,似乎与听琴图中的盆景位置相同。既顯示出宮廷對文人文化的接納與認同。又足可反映盆景绘畫興盛的景況。
4、陶渊明归去来辞  金农画(1687-1764)瑞士私人藏。此图中,一老者面向一盆菊花盆景静静而坐,他在凝视,他在思索,他在神想;其景、其盆、其盆托、其几座,都拙朴不俗。陋室外山石假山、松柏,竹篱与《归去来辞》,营造了一种清雅高洁气氛。
5、高逸图卷  绢本设色,纵45.2、横168.7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该图采取树木山石与人物相间隔的构图方式,用笔工细,设色浓重,其湖石的皴染完整,开五代画法和树石盆景设计布局的先河。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是书画中的瑰宝。张大千曾有题识:月前于故都见孙位高逸图,运笔如屈铁,敷色如古鼎彝,真神品也。孙位,一名遇,会稽(浙江绍兴)人。善画龙水、人物、松石墨竹,兼长天王鬼神。唐末,随僖宗入蜀。蜀中画山水人物,皆以孙位为师。名列蜀中画家第一。
6、陆探微 归去来辞图,绢本图卷,纵43 厘米,横142.3 厘米。此图是依着陶渊明(365-427)的归去来辞文所作的叙述性故事画。画家依文命笔,随着文辞的内容,分段叙述。画陶渊明乘船返抵家门,船夫忙于拉纤靠岸,家人站在门口欢迎,夫人整理头发出门迎接,舟摇摇以轻扬,童仆欢呼,稚子候门的情景。门旁的山石与盆菊,依据松菊尤存与采菊东篱下诗意;门前后的柳树,来自五柳先生传。图中依据辞中对心境的描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创作画面气氛非常感人成功。陆探微(?-约公元485 )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肖像、人物,学东晋顾恺之,兼工蝉雀、马匹、木屋,亦写山水与草木,明帝刘彧时常侍左右,多为宫廷达官写照,当时推为最工。
7、洛神赋图 顾恺之作  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三国时期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石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与盆景造型意境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选取部分段落,可以独立成画,有如树石盆景,体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的盆景造型提供了艺术借鉴。图中的山水部分,对了解东晋山水画的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约344405 年),是东晋的画家,江苏无锡人。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人物清瘦俊秀,线条流畅。《洛神赋图》全幅作品共画了61 个人物,分为几个场景,还反映了山石、树木和马匹,形象十分生动。画面主要用线造型,,用色厚重艳丽。构思巧妙,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经典作品。
8、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

1960
4月,发现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墓中壁画分南北两壁,两壁壁画各长2.4米,高0.8米。南壁壁画自外向内分别绘有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壁画自外而内分别画着刘伶、向秀、阮咸、荣启期四人。东晋、南朝画过“七贤”的有戴逵、史道硕、顾恺之、陆探微、毛慧远等多人。专家们通过考证,认为南朝陆探微的可能性最大。

  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内容富于时代色彩,艺术造诣极高,而且是整幅巨制,是已知南朝绘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南朝地面建筑壁画早已湮没的今天,砖印壁画的出土,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一次重大发现。


9
、晋王珣《伯远帖》与乾隆枯枝文石图

晋王珣(350-401)《伯远帖》: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一千多年后,乾隆在《伯远帖》上补绘“枯枝文石图”,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这充分反映出清代帝王对山石枯木的情趣。
又卷前引首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
王珣祖父王导、父王恰,王羲之是其堂叔。《伯远帖》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视为稀世瑰宝。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用笔精熟,疏朗飘逸。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评价《伯远帖》: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人姚鼐赞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李泽厚《美的历程》:“他们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从书法上表现出来的仍然主要是那种飘逸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
10、山西大同发掘了北魏司马金龙墓,墓中出土了五块屏风漆画,其中《列女古贤图》的两人物之间有一圆盆盆山。
11、成都武侯祠孔明殿前铁鼎上,有飞天手托盆景山石浮雕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已成为审美对象,并成为山水诗、山水画、盆景山石等文化的创作源泉。玄、道、佛学的普遍影响,崇尚自然山水的形成,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都推动了盆景山石走向自觉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盆景山石,与文学、绘画、园林等众多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断地发展完善,自成体系,进而演变成一种跨越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并为唐、宋及其之后的发展兴隆,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2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管理员关注一下:《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山石的物证》有附件图片22幅因受到网页上设置限制上传不了。因为同一文章图片在《花木盆景论坛》、《盆景艺术在线论坛》都可以轻松上传。如能放松限制,笔者会立即补上。
发表于 2011-3-26 21: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3-26 2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4-7 18: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可以发了!
发表于 2011-4-9 2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4-9 2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5-23 23: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分享 !
发表于 2011-10-24 1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发表于 2011-12-9 15: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5-2-20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