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沈峰、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之家,曾就读于上海市上海中学,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自幼喜爱读书、好游山玩水,对字画文玩雅石盆景花鸟鱼虫等兴趣广泛。成年后,颠荡江湖半生、因才薄德浅而大事未成。今退居九华傍山而居,终日与山水、美石和家人子女为伴,不思进取、自得其乐。欢迎天下文人墨客、高人雅士光临寒舍,品石话禅论天下,在下翠竹溪畔煮茶以待。。。。。。。附“九华草堂随咏”:
仗剑行万里、江湖弄扁舟;书藏万古事、胸有一春秋。
达可济天下、穷则善其身;归来隐灵山,相聚续前缘。
漫步松荫里、畅吟桃涧畔;草堂儿女乐、瓜田忆老翁。
尚石玲珑形、崇人通达意;峰里悟乾坤、斗室气冲楼。
也一观阴阳、僧道可同修;向天问:少年壮怀激烈今安在?白云深处松里头。
一、总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是水的筋骨,水是山的血脉,山水不可分割。古今文人儒客对山水的眷恋与讴歌,促进了华夏文化的血脉流传。无论“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是“山川多浑厚,草木得滋润”的黄宾虹,诗情画意、天籁之音,无不充盈着对大千山水的热爱与神往。
“赏石即为赏峰”:同书法、国画等“以形媚道”的传统艺术一样,古来文人雅士籍品读奇石之形、会其“高阔、广远、坚韧、沉稳、幽奇、峻秀、灵妙”之意,进而慨叹上天造物之神奇不可思议,或顿悟“天人合一”至上境界。其备受历代王公贵族高雅之士推崇和珍爱,并因此谱写了一篇篇曲折动人的史话传奇,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
近年来,随着赏玩石人群数量的扩大,观赏石鉴赏的审美意趣却在逐渐下降;脱离山水形意之灵魂,片面强调观赏石的质地、色泽和画面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误入歧途。受赏石界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亦为抛砖引玉,促进石文化发展,今试以古代赏石以形态意境为主、质地色彩为辅的理念、阐述个人赏石心得,供有兴趣于传统观赏石鉴赏、收藏与投资的朋友们参考。因吾出生于上海,自幼备受海派文化艺术观念的熏陶,故暂名之《海派传统赏石概论》。在下自叹学识悟性尚且浅薄,倘若有偏颇谬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二、山形观赏石的形态与意境
自然山水有各种类型,包括:独峰、群峰、悬崖、峭壁、立嶂、峡谷、溪涧、瀑布、岗岭、层峦、岛屿、矶礁、坡地等,各种类型的景色也都有各自特点:“岭有平夷之势,峰有俊俏之势,山峦有圆浑之势,遥岭远岫有层叠之势”。而山形观赏石的外在形态也同样是千变万化,或端峨巍坐,或壁立万仞,或一柱擎天,或岩崖参差,或突兀忽来,或龙怪倒悬,或神龟探海;分别有“阳刚、坚挺、厚重、沉稳、高阔、幽深、险怪、空灵、奇峻、秀美”等不同意境。如果一定要将不同景致和意境比个高低上下,那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情;但为方便初学者理解和学习,下面我就按照各种山形外在形态的不同、做个大致的要求介绍,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爱,各取所需、无需教条。
1、群峰山形:整体观感宜主次峰各据其位相得益彰;主峰要高崇浑厚,唯我独尊,当仁不让;次峰要前后左右、含蓄谦恭、有序环抱;远近、大小、高低、虚实、动静、藏露交替错落,岩崖棋布、富有层次;如果再有沟壑过桥、天池飞瀑、洞穴通幽,则更如画龙点睛、妙不可言。有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文案如台、天池如镜,溪如百川归海、峰似星罗棋布”是群峰山形的真实写照。
群峰山形峰头宜饱满、端祥;山脉宜龙形虎步、磅礴蜿蜒;山脊宜遒劲起伏、线条清晰;山腿宜进退有据、收放有致;山根宜四平八稳、无缺无赘;山洞宜位置得当、交替错落、曲折幽深、蜿蜒通透;山径宜山重水复、远去来兮;山谷宜险峻深远、景象万千;溪涧宜千江汇流、百川归海;湖池宜居下承上,纳水聚气。
赏玩群山山形,可以追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情怀,体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品味“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意境;兼而更有“天地厚德载物”之喜。物我之间咫尺天涯,呼吸相应,却又空间无限,各自自在而相互娱悦,何其美妙!
2、独体山峰:一峰兀立,冲天而起;一枝独秀、傲视群伦。因为型势相对简洁、直观、拙无可藏,故为山形石中最为讲究的!它最好有鲜明深刻、富于变化的的皱褶肌理,结合玲珑剔透的孔洞,产生虚实相应、藏露结合、出神入画一般的艺术震撼效果;以诸如悬梁、避雨、过桥等丰富的山峰景观和灵奇意境,使一块平凡的石头顿时“灵动”起来,生机勃勃而引人入胜。
跟赏玩群峰山形、务必讲求整体外形、布局以及“雄壮、高阔”的气势不同,品玩独峰在“雄伟气势”之外,更为注重“幽奇、险怪、俊秀、飘逸”之灵妙意境;倘有一峰能以“一己之灵气”,变斗室厅堂乃至一园之“品味、格调”,那无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殊上仙品、无价之宝!
3、悬崖避雨景观山峰:取意消灾避难、纳凉消夏。避雨部分越宽敞、越幽深、越有意境,且避雨下部最好有点垂悬倒挂,上部最好有些起伏变化,合和而成“幽、奇、险、峻”的独特山景意境;而悬崖景观则看重“悬的气势、风姿和境界”,“半入江水半入云”的意境是其最好的写照。
4、悬梁过桥山峰景观:典型参照桂林象鼻山的形态,可以由山感到水,由水映出云,共同营造“推窗见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江南诗画美景。
5、关于禅意山峰:“有禅意的山形”这话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将其嘘为观赏石的极品,我则无法苟同。首先:对通晓佛理的人来说,天下万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禅性,有禅意的石头更是数不胜数,有何可道哉?其次:对一个禅修之人来讲,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相、不起分别心为其最高境界,又何来美丑、禅与非禅之区别??!最后:禅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同人类对艺术的美好追求,就算不是南辕北辙,也是风马牛不太相干的事情;硬要把它们扯在一起,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就只能是纯粹的牵强附会、附庸风雅了。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景观山峰出于自然、顺乎自然又高于自然,不同于字画等人为平面艺术,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立体雕刻艺术”,应尤其注重其“立体美感”及因此而带来的鲜灵、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和渲染力。因此,在遵从一些基本艺术审美原则比如外形、布局、层次等基础上,古人赏石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并高度概括地总结为“皱、漏、透”以及“奇、雄”等字;我对其的解释就是两句话:“山无皱不苍秀、峰无洞不灵奇”。这是鉴别一方观赏石是否能化平凡为神奇、是否具有更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请记住:在自然环境千变万化的历史长河中,玲珑皱透的奇石作为大自然的艺术杰作、传统赏石的形象代表,它不但生成概率极低、更非人力所能模仿或者复制,并且因为种种原因而很难得以保全。因此,在特别注重艺术品观赏性、珍稀性和投资价值的现代社会里,它们将会显得越来越弥足而珍贵。 注:“皱”代表的是山形表体骨骼肌理的隆起、沉降和转折、以及强度,还包括由此而成的各种形态。前代山水艺术家们,通过观察自然界各种山峰艺术性地总结出了很多种“皱”,其中为我们常见、具有巨大艺术震撼力、可做山形赏石参照的主要有:“云头皱、斧劈皱、荷叶皱”等。同时,古人特别注重赏石的“透、漏”感,我的感悟是:洞穴的外观形态环抱弯曲,极符合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凹陷的“虚空间”和凸起的石体相对应,构成视觉上丰富的层次和变化感;蜿蜒曲折的洞穴,在意境上创造出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灵妙感觉。同时,在玄学上、玲珑通透的“洞穴”更隐含有“灵虚妙境、豁达通畅”的吉祥妙意。仔细想想: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道教圣地都跟“洞天”有着不解之缘,或许你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总结:山形赏石要求布局合理、富于变化;更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避免“绘宗十二忌”中指出的“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景无夷险,石止一面”等弊端。结合深入分析、体会古人“瘦皱漏透奇雄”等总结,以及后面相石的“四宜、六忌原则”,就会逐渐理解赏石所要追求的形态和意象,逐步体味“出神入画”的妙谛之所在。
三、山形观赏石的质地
传统观赏石首重形意,同时也讲究质地。在其他条件相同得情况下,石质的优劣决定了奇石品质的高低。通常来说,石质越是细密、温润如玉的越好;反之石质粗杂松脆的就差。这里就对赏石中比较常见的“灵璧石和太湖石”进行一个简单比较,以便大家理解:
太湖石胜在形态各异、动感十足,但其石质、石色较灵璧为不如;且因为是石灰岩常年经受水流侵蚀冲刷而成的缘故,“阴气较盛”。“旱太湖石”尤其如此,可远观粗赏而不耐细品。灵璧大部分石质温润如玉,并且是在亿万年前直接由火山喷发造就而成,“阳火旺、辟邪气”,耐细赏久品;但通常“皱透漏”感有欠缺,“空灵动感”不如太湖石,尤其黑色石皮容易产生视觉心理上的压抑感,不适合园林中使用。所以灵璧石虽称中国四大名石之首、“天下第一石”,却不能入选中国三大园林石。对此有异议的朋友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古典园林用石以及存世的著名园林石基本以太湖石为主?而一旦进了屋,形态再好的太湖石也难免不尽如人意?? 当然,灵璧中也有罕见但“玲珑透皱、质细腻且颜色鲜亮或纯净者”,那无疑是观赏石中可遇不可求的极品。
说到石质也顺便说说石头的“音色”。灵璧石能称作天下第一石,其音质特征应该算是一个亮点;宿州、灵璧的很多石商就常把音色作为灵璧石的卖点来大力宣传;殊不知对观赏石来讲,音色只不过是徒添趣谈而已,它的本质只是石质好坏与否的一个证明;因此把“音色问题”拔高到一个重要、甚至赏石鉴赏标准的高度,那显然是很牵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