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9|回复: 6

《中国盆景山石史》附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山石史料汇编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7 06: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盆景山石史》附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山石史料汇编1
《三國文士傳》:劉楨對武帝曰:“石出荊山元巖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彫之不加文。”
三国《舆地志》:“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臧榮緒《晉書》:杜預遺令曰:吾往為臺郎,嘗以公事使過密縣刑山,山上有冢,云是鄭大夫祭仲。或云子產其冢居山之頂,四望周遠,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文石以為冢,藏貴不勞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吾去春入朝,自表營洛陽城東,為將來兆。雖未足比刑山,然東奉二陵,西瞻宮闕,南觀伊洛,北望夸叔,曠然達覽情之所安,故遂表樹開道,為一定之制。至時當用洛水圓石也。
又:嵇康過邯鄲,邯鄲人王烈自言二百餘歲,共入山,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皆化而為石。石室中見一卷素書,呼吸之間,康取輙不見。
又:太康八年改營太廟,南致荊山之木,西採華山之石。
《晉書》:陳總為殿中侍御史,遣詣終南山請雨,總先除小石祠,惟存大石一所而祈文曰:峨峨大石,佐岳通理,含滋吐潤,惠我四海。
臧榮緒《晉書》:懷帝之時,魏故豫州刺史賈逵墓西,石碑生黃金,採取即復生。
王隱《晉書》:惠帝永康元年,襄陽郡上言得鳴石鼓,聲聞七八里。 
《晉書》:孫子荊謂王武子:當枕流漱石。王曰:石非可漱,流非可枕。孫曰: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礪其齒。
《地理志》:落峭石,去飛猿館一百十五里,在飛猿水,巍峨崁空,數里可望。謝靈運詩曰:“朝登悲猿嶠,暮宿落峭石。”是其處也。
·伏琛《三齊略記》:“始皇作石橋,欲過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輙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陽城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勢如相隨行。”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倚石如二人像相對,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 
又:“宮亭湖邊傍山間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以鑑,人謂之石鏡。”
《幽明錄》:“陽羨縣小吏吳龕,有主人在溪南,嘗以一日掘頭舟過水溪內,忽見一五色石浮水面,取內牀頭,至夜化成一女子。” 又: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王子年《拾遺記》:員嶠之山東有雲石,或廣五百步,或四十、五十,或數十步,駁駱如錦,扣之則片片,蓊然雲出。俄遍潤天下,西有星池,周千里,水色隨四時變化。神蟲有神龜出爛石之上,此石常浮於水邊,方數百里,其色多紅,質虛,燒之有煙,香聞數百里,煙氣升天,則成香雲,徧潤天下,則成香雨。
《拾遺記》云:“崑崙西方須彌山有九層,最下層有流霞闕,南有螭潭,左側有五色石,云是白螭之腸化為此石也。”後趙石勒起河橋,採石為中濟石,石無大小,下輙隨流。 
《拾遺記》:李夫人死,武帝嘗思夢欲一見之,李少君言能致其神,啟帝曰:“黑海北對都之野,出潛英之石,其色青,輕如毛羽,寒盛則石溫,夏盛則石冷。刻為人像,神晤不異。”真人乃求得之,命工刻作夫人形,置之幕裏,宛若生時。 
又:“周靈王時,異方貢一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又:方丈山西有照石,去石十里,視人物之影如鏡焉。碎石片片,皆能照人,而質方一尺,則重一兩。燕昭王舂此石為泥,泥通霞之台,與西王母嘗遊居此臺。
又:“董偃嘗卧延清之室,以畫石為牀,文如錦也,石體甚輕,出郅支國。”
又:泰山下有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柏樹,其文彪發似人雕鏤。自上及下皆合,而中開廣六尺,望若真樹也。父老云:“當秦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蕪沒無有蹊徑,及明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土石。陰類魏為土德,斯為靈徴。”
《拾遗记》中记录了:浮磬石、码瑙石、青石磬、潜英石、连理文石、方丈山照石、云石等山石传说故事。
《益部耆舊傳》:“公孫述時,蜀武擔山石折,任公曰:‘噫!西州智者死也。’後二月果卒。故益部號曰任公智無雙。”
《襄陽耆舊傳》:山都縣活國城臨沔水,有大石激宅,欲為水所毀。其人五女皆大富,共斂錢作激,全其家宅。初狠子家貲萬金,而自少不從父命,臨終意欲葬山,恐兒不從曰:“葬我著渚下石磧上。”狠子曰:“我從來不奉教令,當從此一語。”遂盡散家財作石像冢,積土繞之一州,長數百步。元康中,始為水所壞,今冢石皆如羊摺,許數百枚聚水中,狠子是前漢時人。 
晋郭頒《魏晉俗語》:“長沙王又封常山王,至國掘地為井,深四丈,得白玉一枚,玉下有大石,其上有靈龜。”
晋郭緣生《述征記》:“秦梁地名也,或云秦始皇東巡,弗行舊道,過此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覩所累石,無造作之處。”
《三輔故事》:“秦造作橫橋,漢承後置丞,令石柱以南屬京兆,北屬右扶風,各分其半。”晋张鉴《潯陽記》:“廬山頂上有三石,鴈霜降則飛。”
《華陽國志》:“三蓬縣,一曰小會通道寧州渡瀘得。蜻蛉縣有長谷,其中有石猪子母數千頭。”
蜀都水災乃刻石為犀,沈江浦,詳救災。 
晉太始中謠:“宮中大馬化為驢,大石押之,不得舒。”
《華陽國志》:有王者嘗止大石,上命作羹,從者曰:“無水。”王乃以劒擊石,出水。今王水是也,破石存焉。
 又:“李冰為蜀守,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水中,刻江神,要水竭不見足,盛夏不沒肩。” 
又:“汶山有鹽石,煎之得鹽。”
摯虞《決疑》注:“廟主藏於戶之外,西墉之中,皆有石函。中有笥以盛主。”
《魏志》:“明帝時,增崇宮殿飾觀閣,鑿太行之石英,採榖城之文石,起景陽殿於芳林園。”
《吳錄》:“石首魚,至秋化為冠鳧,鳧頭中有石。”
王隱《晉書》:“洛陽宮西宜秋里門東,向南壁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路人多祀之。”又:西海,北山有石赤白二色,以兩石掬擊則水潤,擊之不巳,則潤盡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掩之乃滅,其石如初。
徐廣《晉紀》:“陽羨山有石穴,長十餘丈,皓遺公卿封禪之,改曰國山。”
《漢晉春秋》:“明帝青龍三年,張掖郡氏池縣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聲如雷,曉而有蒼石立水中,白石畫之為馬牛等形,其文曰大討曹。”
沈約《宋書》:“孫皓天璽元年,臨海郡使伍曜在海水際得石樹,高三丈餘,枝莖紫色詰曲,傾靡有光彩。”
《齊書》:虞愿為晉平太守,海邊有越王石,嘗隱蔽雲霧。相傳曰:“太守清廉,乃得見,愿遂往觀,清澈無隱。”
《南梁書》:“江革自武陵除都官尚書,還舸。舸輕□,不得安卧,乃於西陵岸,取石實之。”《南齊志》:“永明七年,主書朱靈讓於浙江得靈石,十人舉乃起,在水深三尺而浮,世祖親投於天淵池試之,刻為佛像。”
《靈徵》:魏真君五年張掖郡列言氏池縣大柳谷,大石有青質白章,間成文字,記國家祖宗之諱,著受命曆數之符,乃遣使圖寫其文,羣臣奏曰:“斯乃上靈降命,國家無窮之徵也。”
沈約《宋書》:“吳興長城縣夏架山有石鼓,長丈餘,面徑三尺許,有下盤石為足鳴,則聲如金鼓,三吳有兵。”
《宋书刘勔传》“经始钟岭之南,以为栖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朝士爱素者,多往游之。”
《宋书戴顒传》:戴颙“乃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
崔鴻《蜀錄》:“廩君務相登夸城石岸,見一平石,方一丈五寸,廩君休其上,投策計算,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 
又:“楚人隗叔通為人性孝,母食,必須江中正流水,水深難汲,一旦有橫石生正流中,通因就汲之,今江中有孝子石。”
田融《赵书》: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圆石,状如水碓。其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
《神仙傳》:“衛叔卿嘗乘白鹿雲鶴,與數人博于石。” 
《神仙傳》:“白石生者,恒煮白石為糧,就白石山居,故號白石先生。” 
東方朔《神異經》:“西方裔外有西明山,其上無草木,有宮焉。白石為牆,皆以石為左右闕。”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永康王曠,井上有二洗石,時見赤氣。後有二人寄宿,忽求買之,曠怪,所以未及度錢。子婦孫氏覩二黃鳥鬬於石上,疾往掩取,變成黃金二人,不知索市愈急,既得撞破石內,空處止有二鳥跡。
《異苑》:“江西南康府都昌有釣磯石,陶侃微時常釣於此,得一織梭,歸以插壁,他日化為赤龍從空去。”
《異苑》: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擊之無聲,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於是如言,聲聞數十里。 
《山川紀異》:武安縣南有鼓山,上有二石如鼓,南北相當。世傳鼓鳴則有兵起,高齊之末,此鼓鳴,而齊為周所并,隋文帝末年,鼓又自鳴,聲聞數百里,而唐代隋以興,故一名神鉦。《南史》:到溉居近淮水,齋前山池有奇礓石,長丈六尺。梁武戲與賭之,并《禮記》一部,溉並輸焉。詔即迎置華林園殿前,移石之日,都下傾城縱觀,所謂到公石也。
南朝宋沈懷逺《南越志》:衡陽湘鄉縣有石魚,山下多魚石,石色黑而理若雲母,發一重,輙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丈,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腥膏,因以名之。
《博物志》:“桃林在弘農湖城縣,休牛之山有石焉,曰帝臺之棊也。五色而文,狀如鶉卵。”顧凱之《啟蒙記》:“皋塗有然鼠之石。”
王韶之《南康記》:“湘源有長瀨,其傍石或像人形,或似牛羊,其土人名人形者為令史。” 
鄧德明《南康記》:“雩都現有金雞石。”
《武昌記》:“盤龍石,舊傳云有龍盤於此石,積日方去。” 
南朝宋庾仲雍《荊州記》:“歸鄉縣有屈原宅、女嬃廟、擣衣石猶存。”
盛弘之《荆州记》:“桂阳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室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 
又:“武陵舞阳县,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宁州武陵二界畔,绝壑之半,有一石雉,远望首尾,可长二丈,申足翔翼,若虚中翻飞,颈缀著石。”  
荆南图副:“宜都夷陵县东六十里,南岸有荆门山,北有虎牙,二山相对,虎牙有石壁,其文黄赤。又似虎牙形,荆门山上合下空,有若门象。”  
又:“巴东昆阳县东南十里,有柏枝山,有石泉,口方数丈,中有鱼。”  
盛弘之《荆州记》:“武陵舞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帆。”
盛弘之《荊州記》云:“興安縣水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石履各一具,俗云越王渡溪,脫履墮櫛于此。”
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臨賀郡有青石,尚有磨刀斧跡,春夏明淨,秋冬蕪穢,相傳是雷磨石。”
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張騫尋河源得一石,示東方朔曰:“此天上織女支機石,何至於此?”晋戴延之《西征記》:焦氏山北數里,有漢司隸校尉魯恭冢,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又:“石牀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遠近。”
南朝顾野王《輿地記》:“孫權、劉先生同獵醉,各據一石羊,後名石羊巷。” 又:“會稽秦望山始皇刻石,前有石,廣數丈,云是始皇坐石兩邊,有方坐八所,云是丞相以下坐石,故今有丞相石之名。”
《南齐书》文惠太子:“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虑上宫望见,乃傍门列修竹,内施高鄣,造游墙数百间,施诸机巧:宜须鄣蔽,须臾成立。”
南朝刘宋山谦之《丹陽記》:“晉惠帝永寧中,湖熟縣湖中大石,去渚二百步,浮來登岸。百姓驚觀,或曰石來,明年石冰入揚州。”
南朝齐祖冲之(429500)《述異記》:“鏡湖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又:海畔有大石龜,俗云魯班所作。夏則入海,冬復止於山上,陸機詩云:“石龜常懷海,我寧忘故鄉。” 又:“秦二世元年,宮中雨金,頃刻皆化為石。” 又:“魏武帝末年,鄴中雨五色石。” 又:“搗衣山,一名靈山,在琅邪山南。絕險巖有方石,昔有神女於此搗衣,其石明瑩,謂之玉女搗衣□。”
《述異記》:“洞庭山石樓下有兩石,扣之聲響如鉦,人呼曰神鉦。”
晋郭璞(276-324)《水經》注:“曲江有石,高百丈,廣圓五里。兩石對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雙闕,名曰韶石。” 
又:地里志大碣石山右北平驪城縣西南,武帝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石於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立於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又:范文本日南西卷縣奴,為奴時牧羊於澗中,得二鯉,欲私食之。郎知詰奴,奴詐曰:“將礪石,還非魚也。”郎至魚所,果見兩石文,異之。石有鐵文,因入山就石,冶鐵作兩刀,舉刀向石鄣祝:“鯉魚變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是有神靈,文當治此。”因斫石鄣,迎刃破,遂君其地。《水經》注:“思陽川水東有獨山,北有巖,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上有兩手跡,山下石上有兩腳跡,俗名之為仙人石也。”
东晋干宝《搜神記》:“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翔近地,令人擿之,墮地化為圓石。顥命椎破得一金印,文曰忠孝候印。”
南朝刘宋雷次宗《豫章记》:“顯慶四年,漁人於江中網得一青石,長四尺,闊九寸,其色光潤異於眾石,懸而擊之,鳴聲清越,行者聞之,莫不駐足。都督滕王表送於瑞府。”
西晋顾微《廣州記》云:“甘泉縣平野中,孤石挺起,秀峰入雲,連石相接,無異棟宇。”  
庾仲雍《湘州記》:“應陽縣蔡子池南有石臼,云是蔡倫舂紙臼。”
劉澄之《江州記》:“興平縣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許,文石青色,堪為書研。”
晋庾仲雍《湘州記》:“零陵有石燕,得風雨則飛翔如真燕,風雨止,還為石。”
南朝宋王韶之《始興記》:“營口東岸有石四方,而高可百仞許,其狀若臺,故名臺石。”
王韶之《始兴记》:“郡东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润。”
陈顾野王虎丘山序:“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更缀,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班草班荆,坐磻石之上,濯缨濯足,就沧浪之水,”
宋鲍昭石帆铭:“应龙剖流,息石横波,下潀地轴,上獦星罗,”
《临海记》:“郡西白鹤山,有石鼓石搥,世云石鼓鸣则土地寇乱,”
远法师庐山记:“西南有石门山,其形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
周景式庐山记:“石门山在康皇东北八十馀里,是一山之大谷,有涧水,亦名石门涧,吐源浚远,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声动数十里。”
晋郭璞会稽山赞:“禹徂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匮表夏,玄石勒秦。”
郭璞《江赋》:“鸣石列于阳渚,浮磐肆乎阴滨”。
顾微《广州记》:“南海始昌县,有一石,望之似牛向江,名曰牛鼻山,”又:“郁林郡北,有大山,其高隐天,上有池,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
刘欣期交州记:“浮石山,海中而峙,高数十丈,浮在水上。”又:“有一山,神功刻镂,若射堋,去石堂口百步,夜常闻射声。”
裴氏《广州记》:“苍梧彰平县,有石膏山,望之皎若霜雪。”
《四明舊志》:“明州昌國東海中補陀伽山有盤陀石,廣可立百餘人,下瞰大海,燭龍將駕,天光煥發,五色爛然。頃焉,一輪湧出,其大有不可名者。”
南朝宋荀伯子《临川记》:“石廩狀如倉廩,其內可容千斛,廩口開則歲儉,閉則年豐。”
晋任豫《益州記》:“龍盤山有一石,長四十丈,有戶及扇,若人掩閉。古老相傳為玉女房。”
肖方等(528549年)《三十國春秋》:“石勒僭位,初太康中有山石似蹲狗之狀,行者咬之。”
《石勒別傳》云:“初鄉里所居,地中石生,日長,類鐵騎之象。”
南朝宋刘澄之《梁州記》云:“沔陽城泝漢上十五里,有諸葛武侯所鎮,在漢水南,背山向水,門前累石以為陣,水至壞其行列,水去,輙復故。”
晋皇甫谧《帝王世紀》:“周成王時,肅慎氏來獻楛矢石砮,長尺有咫。” 
《異物志》云:“夷州土無銅鐵,取磨礪青石以作弓矢,此石砮楛矢之類。”
《前趙錄》:“劉曜遣將作大匠勳胡無,增永興顯平二陵高九十尺,石人若有言愼聲,胡無親聞之。”
《前趙錄》:赫連勃勃時有青石大如馬頭浮水上,逆流而行,行人見而送入,羣臣咸賀:“以為石者,沉物。浮水者,自出之義,而上行荊吳,入朝之象。”勃大悅。 
《前趙錄》:“劉聰麟嘉二年春正月,石人言於宣光殿。”
《後趙錄》:“石虎末洛陽城西北九里,石牛在青山峽上,忽鳴喚,聲聞數十里,遣人打落兩耳及尾,鐵釘四足。”
《後趙錄》云:“塗中有大石二丈許自立,石勒命斷之,有魚羊之文。” 
崔鴻《後趙錄》:“石勒時有黑雲如幕,聲如雷震落地,氣墊塵起連天,時人往視之,上猶然沸,見有一石方尺餘,輕而其音如磬。”
《前凉錄》云:“張軌時,蘭池送元石,大如丸,破中有必字,青點白文書之。”
又云:“張駿十年正月,隕石于破胡,焦而碎,聲如鼓,聞七百里,其處氣上如煙,首如赤熒。”
《北燕錄》云:“馮跋太平中有三石,形若輪,大六圍,見于山澗,月餘而已。”
《北燕錄》云:“沮渠蒙遜永和二年大風,震電于震,所得石冊。” 
《前燕錄》云:“慕容皝四年,棘城里有大石自立而行。”
《魏名臣奏》:“今作洛陽宮殿,取白石之人,鑽山索異石,鑿石求雲母,工役之事,莫過於此。”
《後魏書》:“帆殷國南界有火山,山旁石皆焦,鎔流數十里乃凝,堅人取以為藥,即石流黃也。”
北魏卢无明《崧高山記》:“嵩山上有玉女擣帛石。”
《魏略》:“梁州柳谷有石,無故自崩,有文如馬牛之形,乃司馬氏得天下之應。”
《魏略》:“大秦國以石為城郭,出九色玉石。”
陈寿《漢名臣奏》:伏聞東平國無鹽縣,山中有大石,無故自起立,臣愚以為,石者,陰類。殆有微人當紹起者,漢興來與今,再見其一,正以昭帝無繼嗣見。今又以陛下無繼嗣,復見。以水投石,莫之受也;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徐廣《晉記》:鄱陽歷陵縣有山臨江,巖穿似印,時人謂石印。已發皓遣使者以太牢致祭,使者因以丹書石:“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矣。”
《郭文舉別傳》云:“先生每遊山林,輙旬月忘歸,華陰之崖以觀石室之石函焉。”
《神异经·东南荒经》:“东南有石井,其方百丈,上有二石闕。”
晋孔晔《會稽記》:諸暨縣北界有羅山,越時西施、鄭旦生處,名苧蘿邨,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曬紗處。今名苧蘿山。
《三国志·蜀志·杨洪传》:“石交之道,举讐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徒以诸侯强大,盘石胶固。”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先寺》:“昔刘苍好善,利建东平,曹植能文,大啟陈国,是用声彪盘石,义鬱维城。”又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入其后园,见沟瀆蹇产,石磴礁嶢。”
南朝梁简文帝《宋姬寺慧念法师墓铭》:“石坼亡儒,星开殞哲。”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智士石坼,贤人星陨。”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拜为牙门将,属马忠”裴松之注引《益部耆旧传》:“羌於要厄作石门,於门上施牀,积石於其上,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灵帝建寧中,又增脩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輟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来水》:“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山中有诸坞,有石楗一所,右临白马潭,潭之深无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淯水》:“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跱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餘,石质青緑,光可以鉴。其上欒櫨承栱,雕簷四注,穷巧綺刻,妙絶人工。”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嶇,人蹟裁交。”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湘东阴山县有侯曇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山下临溪水,水际石壁杰立,高百许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见者多凶,相与号为承受石。”“石燕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兴安县水边有平石,其上有石櫛、石履各一具。俗云:越王渡溪,脱履堕櫛於此。”
晋王羲之《杂帖》二:“姉累告安和,梅妹大都可行,袁妹极得石散力,然故不善佳,疾久,尚忧之。” 石散力,用矿物石类药制成的粉末。
晋葛洪《神仙传·王烈》:“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石造的桥。《抱朴子外篇》:“夫玉石易别于贤愚……夫以玉为石者,亦将以石为玉矣”。
《抱朴子》《刘安》:“八公与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痕迹,至今人马迹犹存。”
三国魏嵇康《太师箴》:“故子州称疚,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
晋葛洪《神仙传·孙博》:“山间石壁,地上盘石,博入其中,渐见背及两耳,良久都没。”
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豆卢公神道碑铭》:“石坛承祀,丰碑颂灵。”
又“受书黄石,意在王者之图;”
南朝齐国祖冲之(429500)撰《述异记》“桀时泰山山走石泣。”
晋孔晁《汲冢周书》昆吾石 流州在西海中,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石。冶其石为铁作剑。
孙盛《魏春秋》:“黄初九年,文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大行谷城山。”
梁庾肩吾东宫玉帐山铭:“煮石初烂,烧丹欲成,桑田屡尽,海水频倾,长闻凤曲,永听箫声。”
陈徐陵后堂望美人山铭:“峰因五妇,石是三侯,险逾地肺,危邻天柱”。
又与朱元思书:“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葛仙公传:“昆仑,一曰玄圃,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也。”
《刘根别传》:“根弃世学道,入中岳嵩山石室中,峥嵘上,东南下五十丈,北人冬夏不衣,身毛皆长一二尺,颜状如年十五时。”
《仙经》云,“嵩高山东南大岩下石孔,方圆一丈”。
《列仙传》曰:脩羊公者,魏人,止华阴山石室中,中有石榻,常卧其上,石尽陷穿。  
周景式庐山记:“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  
梁元帝庐山碑序:“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西望石梁,见指宝之可拾”。
《神仙传》:“王烈入太行山,忽闻山东北雷声,往视,见山上破数百丈,石中有一孔,径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抟之,随手坚凝,气味如粳米饮。”
《周书·李弼传》:“孟孙之恶我也,药石也。”
沈约《宋书》:“萧思话领左卫,尝从太祖登锺山北岭,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锺酒。”
袁彦伯罗浮山疏:“遥望石楼直上,当十馀里许,石楼之於山顶,十分之一耳”。
《罗浮山记》:“罗浮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神明神禽,玉树朱草。”
晋邓德明(公元420477年)《南康记》:
  南康郡有君山,高秀重迭,有类台榭,名曰女娲宫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盘固山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风雨之后,景气明静,颇闻山有鼓吹之声。
 赤石山,大石连耸,灿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琼室。
归美山,高数百丈,远望嵯峨,灵阙腾空,故老谓之神阙。其山有水出焉。四面险峻,自然有石城,高数十丈,周回三百步。又有石峡,左右高五六十丈,势若双阙,其状入云。复有古石室,色如黄金,号为金室。
  《鄱阳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置数百人。傍列石鄣如屏风,篆书为八十三字。有横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赤若虹霓,因名为石虹山。
于都县有金鸡石,覆笥山平湖有石雁,南康五山有石桃,玉台白石柱,覆笥山石雁,盘固山石井,赤尾石鳕呈玉石状,石人山。
《南史》载:“先生弃官归,篮舆时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 
顾恺之《启蒙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
《顾氏谱》载:东晋顾辟疆,吴郡(今苏州)人,历郡功曹、平北参军,曾建有辟疆园。自晋以来传之,有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晋、唐时题咏者甚多。如陆羽诗云:辟疆旧林园,怪石纷相向。皮日休诗云:更葺园中景,应为顾辟疆。还有宋张伯玉诗云:于公门馆辟疆园,放荡襟怀水石间。《世说新语》载:王子敬(献之)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酣宴,而王游历既毕,指挥好恶(评说此园好坏),傍若无人。顾(辟疆)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献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唐文治记道:献之少负盛名,高迈不羁,尝经吴郡造辟疆园,肩舆径入不通谒,游览毕,旁若无人,辟疆以挟贵傲人数之。
 楼主| 发表于 2011-3-27 06: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请管理员关注一下:
《中国盆景山石史附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山石史料汇编1》有附件图片因受到网页上设置限制上传不了。因为同一文章图片在《花木盆景论坛》都可以轻松上传。
发表于 2011-4-3 21: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确实不错,先顶顶再说!!!!







时道表行,做最专业的正品卡西欧手表
发表于 2011-4-9 22: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1-5-23 23: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分享 !
发表于 2011-10-24 19: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发表于 2011-12-9 1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5-8-21 1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