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最受欢迎的盆景艺术交流平台
The most professional & popular bonsai forum i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9|回复: 26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艺术与传统观赏石的鉴赏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6 14: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或许是因为受到家中老人的熏陶,我从小就对盆景与奇石情有独钟,上大学后也慢慢对书法和国画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有了条件,更没事就开车带着家人和爱犬游山玩水;似乎一切都跟“山水”有着不解之缘;常自问“其中缘故和内在联系”,但一直不明所以。。。早些年常跑灵璧、徐州一带“淘石”,遇到过不少当地玩石的朋友也包括一些圈内著名人物,经常谈到对奇石尤其是山形的品价,听久了有时也不禁莞尔失笑;我跟他们讲:要学会分辨和鉴赏好的山形,一、必须多出去游历、多看多品天南地北祖国大好河山,明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道理,千万不要守着家门口那些“小土包”闭门造车。二、多读多看那些历代优秀传统山水画,琢磨、品悟其中的意境、气势和布局奥妙,这对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很有帮助!从某种角度来讲:不懂得品味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就很难真正彻悟“奇石-峰”。。。。。。
    两年前,终于下定决心搬离热闹的城市,举家来到九华山下居住。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灯红酒绿、朋来朋往的喧嚣和繁杂,整日在佛国圣地的青山绿水之间徜徉,感到格外的安逸和闲适:门前翠竹清流之畔品茶、望山、读书、观云、思索;屋后旷渺清寂的深山茶园竹林中独自漫步沉思;慢慢地,一切变得清晰起来。。。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艺术以及“奇石”鉴赏的一点理解、感悟和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和探讨:
           (一)中国文人的的山水情节
A1.jpg

A2.jpg

A3.jpg

A4.jpg

A5.jpg

A6.jpg

A7.jpg

A8.jpg

从古至今,文人们寄情山水,是在寻找生命的归宿,在山水中慰藉自己的生命与心灵。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水灵动变幻、温顺柔媚,属阴;山敦厚挺拔、稳重沉静,属阳;水依偎大地,山向往天空;它们相互依靠、又迥然不同,使得人们永远都在对比它们:在文人眼中,水有着阴柔的美,而山则代表着刚强的一面。当你焦躁时,你可以触摸水的妥帖;当你忧郁时,你可以来汲取山的耿介;其实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而这些灵魂只有那些靠近它们的文人才懂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指出:“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阔心志,为益不少。。。。。。”自然界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人们在自然界中辛苦劳作,繁衍生息,领受自然的恩泽,感悟自然界的真谛:
     许多文人寄情于山水,是因为山水的启迪使他们性情清灵、文思泉涌: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受;王维夜居山间,才有了“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名句;白居易江边看春日初升,才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古流传。
    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写山之中有寄寓,在那些对自然山岭的叙说之中,暗喻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在哲人眼里:山水是哲理的凝固,是人生的外化;登山临水,足可透视宇宙奥妙、参悟人生玄机;而对于文人墨客而言:山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他们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登山临水,览花草,观鸟鱼;或结庐而居,隐逸山林,释放本性常态,畅达超脱闲情。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其内容都是一脉贯通的,那就是归趋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山水画境中寻求精神的升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杨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及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等。在那些赋文中,文人们通过赞美和歌颂天子林苑和京城都会等地的山之崇高、河之流远、物产之丰美,来表露出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肯定。他们对山水的寓意不是为君主歌功颂德,而是自身情趣的一种表达。正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自然山水才真正进入普通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变成一种生活的情趣、一种人生的态度。正所谓:清静闲处,养志存神,尽享闲情逸致。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云:“散怀山水,萧然忘羁。”诗句点明了山水形象唤起的审美情趣,已经超越了耳目的感官享受,是进入自然生命之精神韵味的心领神会,彻悟到了永恒的生命本源之“道”。。。。。。
    魏晋时期的稽康在山水之间“俯仰自得”,陶渊明“性本爱丘山”,陶弘景以“山中宰相”自居,竹林七贤的放浪行骸,《世说新语》的崇尚清谈,《兰亭集序》的纵情山水,构成那个时期特有的山水情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着这样简淡清新的文字,我们仿佛能体验出“山中宰相”那份从容自得的高逸情趣。“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与君”。这种流连山林、回归自然的风尚,对后代文士的人生取向和美学品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徐霞客的游记,以及袁宏道的“性灵”文字与张岱的山水小品中,都能看出这源远流长的雅人高致。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4: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华美石 于 2013-10-6 14:55 编辑

    曹操这位“横槊赋诗”、能文能武的一代枭雄,曾对山水多次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于戎马倥偬的间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看到“山岛竦峙”、“洪波涌起”的壮观景象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观沧海》。但他在这里吟咏的可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他心中的山水,也就是他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儒家的山水观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他们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果说 “智者乐水”是显示对活跃的生命力的追求,那么,“仁者乐山”则当是显示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了。在孔子看来,山的崇高恰与君子之德相类,水的流变恰与君子之智相通;于是,山水更被赋予一种高大的人格力量,成为仁德君子与智慧的化身了。。。。。。
    六朝玄学兴盛之时,玄学家宗炳曾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于是,崇玄者就说:“嗟山岳之所奇庭,实神明之所”;崇道者就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崇佛者就说:“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道家信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老子从流水的柔顺中悟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人生至理,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那富于辩证法色彩的的哲学智慧,启迪了后世无数思想家,形成足以与儒学相抗衡的道家学派,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佛教禅宗大师认为,众生修行,有三种境界:没有修佛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刚刚修佛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佛有所成之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粗看下来,颇与王国维的“人生之三种境界”类似。但仔细去想,句句不离山水,似乎又包含了中国佛学归心自然、寄情山水的本色。张潮的《幽梦影》里有句很有意思的话:“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而置身山水,正是参破“难通之解”的最好方法。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名山大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山因佛而著名;佛以山而益显。既没有尘世的车马喧闹,又远离人事的格斗纷争,这种清静的自然环境,同佛教追求的“禅定”境界,同高僧们潜心研读经典的心境,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和谐,使他们忘怀世事,把思想和意念导引到“清静无为”之地,与自然山水产生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自性,证得无上菩提。。。。。。

            结语:寄情山水,悠游行乐,做大自然的赤子,把秀丽山水作为赏心的家园,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而文人们放志山水,纵意游玩,与自然界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亲近交流,更无疑是对美的汲取和自身人格、情操乃至精神境界的升华。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4: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华美石 于 2013-10-6 15:29 编辑

B1.jpg

B2.jpg

B3.jpg

B4.jpg

B5.jpg

B6.jpg

B7.jpg

B8.jpg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是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绘画体系,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异是中国画的哲学性和精神性,这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其真正悟“道”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自如之境,是“物我两忘”的“逍遥游”,是明心见性后的自然与空灵……能够达到和进入这样的境界,便永远不会缺少艺术创新的灵感,这原本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心灵和创作状态。
    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画家“畅神”的过程,更是画家“以形媚道”的过程。而从其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认为:“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是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以上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有人将人生的四种境界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实际上正是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并且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毫无疑问,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文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这些构成了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而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其精髓包括:“师法自然”、“写意风格”、“六法论”、“三远法”、“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动静皆宜”、“藏露互补”等创作原理与创作手法。。。。。。
    画山水重在表现山的厚重,关健是画出山水的气势,以体现出山水画厚德载物的思想精神。清王概《芥子园画谱》收集整理了历代山水画大家和评论家的精辟论述,归结起来,一是讲究“气韵生动”,二是讲究“气势恢弘”。所谓“气韵生动”是指整体画面构建要生动流畅,不单一呆板,给人以吸引力;要将山石、云雾、泉水、树木各种景物合理搭配布局、笔墨渲染活泼生动,层次分明。所谓“气势恢弘”是指峰峦叠障,画面宏大,给人以震撼力,通常以雄伟挺拨的“高远”构图、全景式展示的“深远”构图,来表现其山峦的气势。当然,山水画也出现了南方平淡恬静的水乡平原风光山水。值得一提的是:山水画从点到线、从细微之处到浑然整体,必须要籍笔墨之功来呈现俊逸超拔的“气韵生动”:笔墨不仅仅是技术、是中国符号;因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相通融,笔墨的世界是一个无限广阔和自由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气”的流动、体味到“韵”的节律,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混沦灵动,透露出强烈的音乐性,传达出象外之意,韵外之味;由此也可以让我们领悟:其实山水文化、山水画与中国哲学、诗歌、书法、建筑、甚至音乐、舞蹈等,都有着“外形、内神”的紧密的联系。。。。。。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时代尤其需要汉唐的豪气、猛气、大气、厚气、健气,需要阳刚的正气!
    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中心全景”模式:相传其《匡庐图》主峰置于中轴线上,视点可用“上突巍峰,下瞰穷台”加以形容。依据主轴线,“主次、错落、勾连、参差、远近、高下、虚实、藏露”等等范畴均关联演绎。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林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北宗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4: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华美石 于 2013-10-6 15:29 编辑

   “皱擦”是山水画特有的笔法,学山水画,画好皱法是一个重要课题!通常讲山水画的笔法除勾线外,最核心的就是皱法,也可以说,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画!石涛说:“笔之于鼓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意思是说,画家笔下的皴法,是为了表现山峰的面貌,但是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这叫做“峰与皴合,皴自峰生”。各种各样的皴法,是画家根据山峰不同的形与质而创造出来的,比较典型的如:【扳麻皱】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皱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斧劈皴】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北方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其中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雨点皴】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云头皴】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偷叶效在自然界中的情景。【米点皴】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井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墨块皴】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古人也有用大块水墨的,但多以点拓远山或拖出沙岸、浅渚,未曾入皴。陆伊少则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收到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酵的艺术效果。除此以外,其他皴法还很多,全由画家活用,并且因为皴法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得来,有的画家完全以自然为依归,用自己创造的表现方法加以描绘,那就看不出具体用的哪种皴法了。
   “疏密有致、藏露互补、虚实相生”: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山水画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由一些实体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空间,其二就是“虚无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虚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也说: “…… 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 “ 有 ” 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 “ 无 ” 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由此可见,“虚空”在山水画里的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灵悟这点的,也很难领悟透山水画的至高境界!
   

             结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然而“观山亦如读书,随其见趣之高下”,有多少人在登山临水的过程中还能够“触发道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以说,不能体悟庄子的思想,就很难进入山水画的境界。按照庄子的观点,不能以“听之以气”的虚静之心作审美观照,就不能欣赏“天籁”大美。实际上,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不能“听之以气”自然也就不能与自然山水完全合一,也就不能明白和感悟山水画的“奥理冥造”,于是只能更多的“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最终也就扩大了与山水画的隔膜。对画家而言,作品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只有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这才是山水画和山水画家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就是“以心求道”、“以艺合道”的过程。而对“奇石”的鉴赏、品悟过程也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4: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华美石 于 2013-10-6 15:47 编辑

(三)江南古典园林的山水文化

D5.jpg

D6.jpg

D7.jpg

D8.jpg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最高艺术风格和水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它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白居易《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而苏州园林则更充分体现了“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宗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不拘一格、变幻无穷的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点缀花树、配置亭台楼阁池塘小桥等园林建筑,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都市山林”;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犹如在赏画。

    一、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主要系文人营建,是观赏自然美和陶冶性情的理想建筑空间,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文人意趣的物化。它处处体现出一种儒雅于宁静、悠远与空灵的“天人合一”的飘逸精神,促成这种精神的形成是儒道释融合的结果。

    园林不同与纯自然,也不是完全的人工技艺,它是技术与自然的结合体。它以自然为中介,使人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达到与道和谐统一的意境。造园者对自然的做法是模仿而不是写实,即崇尚自然状态但又不愿真正离开社会放弃一切走进山林最终隐逸,结果是模仿自然,山水花木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诱发人的意境美感。苏州园林追求的首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形式。它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动的自然因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心造境,赋予这些自然元素象征意义,最后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力求在自然空灵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解脱、陶醉、寄托、升华”。这种观感恰恰也是士大夫文人为代表者追求的目的。他们把园林看作是人生、仕途的一个精神驿站,仕途未顺,就退归于园林,作退思之方便;一旦东山在起,即走出园林登上庙堂。可谓出入自由,进退自如。隐世又不离于世,在现实中开辟出一块理想的乐园,使那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人格与抱负最终不必远游彼岸,而在这片心造之境中落地生根,达到心灵的“至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4: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华美石 于 2013-10-6 16:00 编辑

D1.jpg

D2.jpg

D3.jpg

D4.jpg

二.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
     1、古人造园强调山水相宜的自然环境:园无“山”不秀、无水不媚。园林不必宏大、不必气派,却一定要有山水;环山抱水、叠山理水、人工造景,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古典园林一大特色。在园林设计中以山石造景称之为叠石;以水造景,称之为理水。由于水是温柔而流动的,与山的厚重、沉静,恰如其分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彩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同时,由于水无定形,它在园林中的形态是由山石、驳岸等来限定的,所以叠石与理水在苏州园林设计中是不可分割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对组合。

    2、“曲径通幽、庭院深深”、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虽然占地不大,却拥有着高超的造园技术和艺术修养。园林景区的划分主次分明,大小空间、曲折开朗的巧妙组合,加上空间构景上的“收敛、对比、藏露、借景与对景、虚实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幽深曲折的艺术效果,使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了富于变化的风景,以此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和丰富景致,使得对景色的审美内涵大大丰富,营造出深远悠长的意境美,且使主要空间显得更加开阔。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庄”,表明了审美是一个曲折推渐的过程。艺术作品只有富于变化,才能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苏州园林的建筑正是通过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在布局空间上有畅通、有阻隔,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有着诗歌与音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从而引发游人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美感。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座苏州园林,就犹如那园中放大的“玲珑剔透奇石”,隐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说到苏州园林,就不得不专门讲一讲“奇石-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绝妙组合,甚至从意境上来讲,它们根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景观中“奇石”的运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讲究:正所谓“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石者,天地之骨也”,“石小乾坤大、天地灵气高”。在苏州园林景观效果和意境营造上,“奇石-峰”不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主题、它甚至决定了整个园林的品味和格调!譬如:苏州《留园》正是因为拥有一尊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冠云峰”而名扬世间;而《狮子林》,同样因为拥有叹为观止的假山群而著称;其他类似的例子不一而举。
  
C1.jpg

C2.jpg

C3.jpg

C4.jpg

C5.jpg

C6.jpg

C7.jpg

C8.jpg

C9.jpg

C10.jpg

如果说秀水给人以“灵气”的话,那么山石则给人以“骨气”。做为聚集天地灵气、经受了亿万年岁月风浪揉搓的奇石:它优美、端庄、玲珑、剔透;它刚中带柔、流动的曲线,让人想起水的波纹;但又柔中见刚,笔立似的身躯和坚强傲骨,令人想起不可侵犯的勇士;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更可使智者从“奇石”中领悟天地哲理、而仁者取其俏皮与幽默之意。它们不但可以创造出幽静深邃的山林景色和雄奇、灵秀、朴野、飘逸的各种山境、再现出山的自然秀美和神韵气势;而且,最终达到“一峰太华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写意意境。置身于园林中,它们犹如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远近风物、咫尺千里,隐隐然有移天缩地之意,幽幽然得山水之真谛!站在那一峰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奇石面前,你能听到远古岁月苍凉的歌谣,听到江河湖海风浪拍击的涛声。那是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铸就的雕塑呵。。。。。。!!
    奇石自然天成、永不重复,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美化生态、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环境工程。它置于园林中,有的盘拗秀出,有的端严挺立;它时而与芭蕉为伴,时而与绿水相映,时而藏于小院一角,时而又落落大方地站在路边。多少年来,石头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冰凉而没有生命的,而在园林中,一尊尊的奇石石在绿树藤蔓的掩映下,则仿佛都有了生命。。。。。。

    我国地域辽阔,山石资源极为丰富,用以园林造景的石材很多, 常见的有太湖石、房山石、英石、灵璧石等;因产地不同,略有差异。而历来选石,均以“性坚而润,嵌空有眼,有宛转险怪之势”者为佳!古人对石的审美评析和审美趣味可以概括为:瘦、漏、透、皱。瘦:即峰要秀,棱骨要分明,暗喻风骨、骨气等;皱:石皮表面的褶皱、凹凸起伏;透、漏:前后和上下方向的透洞。综合以上,奇石由点、线、面构成的空间形态要尽可能复杂多变:由“大小、远近、高低、凹凸、藏露、虚实、阴阳”等交替变化、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层次和灵动感。。。。。。

    目前国内园林用石主要以太湖石为主,也有部分灵璧石,这里仅对这两种最常见奇石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太湖石胜在形态各异、动感十足;但其石质、石色较灵璧为不如,且因为是石灰岩常年经受水流侵蚀冲刷而成的缘故,“阴气较盛”;“旱太湖石”尤其如此,可远观粗赏而不耐细品。灵璧石质温润如玉,并且是在亿万年前直接由火山喷发造就而成,“阳火旺、辟邪气”,耐细赏久品;但通常都在“皱透漏感”上有欠缺,“空灵动感”不如太湖石,尤其黑色石皮容易产生视觉心理上的压抑感,不适合园林中使用。所以灵璧石虽称中国四大名石之首、“天下第一石”,却不能入选中国三大园林石。对此有异议的朋友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古典园林中用石以及存世的著名园林石基本以太湖石为主?而一旦进了屋,形态再好的太湖石也难免不尽如人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灵璧中也有罕见但“玲珑透皱、质细密且颜色鲜亮或纯净者”,那就当属园林石中可遇而不可求的至上极品!  
           结语:苏州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古人往往把建筑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苏州园林便是园林主人与外人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我们在流连园林中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时;隐约可以感受到历代失意退隐的官吏的心境。我们通过欣赏规模小巧、玲珑剔透的苏州园林时,也能感受到江南人固有的那种秀美与细腻。
     三、传统山水画与苏州园林艺术之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江南古典园林被称为“姐妹艺术”,它们在一些创作手法和思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方便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艺术精髓,在此做个简单的比较:
   1、艺术境界: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而山水画强调既要真实描绘自然景物、又要抒发作者的情感。可见,二者都要求创造情景交融、寓情以景的意境。
   2、含蓄美:两者都注重“含蓄美”: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而好的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也要善于“隐藏”,注重高地远近、虚实阴阳相间的“含蓄美”。
   3、追求“自然曲线美”:两者都强调自然,园林以自然为美,山水、建筑、植物配置都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弯曲,力求避免人工刻意痕迹约束。而山水画表现山峰树木花卉更讲究形态的潇洒自然、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
  4、空间处理:小中见大。两者在空间处理上都采用“小中见大”的透视手法。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同时,园林中的假山池塘,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这与山水画“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两者都与传统文化观念有着紧密联系:山水画要求使自然山川和画家的意念合二为一,这是受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园林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也是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创造出了“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三、传统山水画与苏州园林艺术之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江南古典园林被称为“姐妹艺术”,它们在一些创作手法和思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方便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艺术精髓,在此做个简单的比较:
   1、艺术境界: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而山水画强调既要真实描绘自然景物、又要抒发作者的情感。可见,二者都要求创造情景交融、寓情以景的意境。
   2、含蓄美:两者都注重“含蓄美”: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而好的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也要善于“隐藏”,注重高地远近、虚实阴阳相间的“含蓄美”。
   3、追求“自然曲线美”:两者都强调自然,园林以自然为美,山水、建筑、植物配置都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弯曲,力求避免人工刻意痕迹约束。而山水画表现山峰树木花卉更讲究形态的潇洒自然、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
  4、空间处理:小中见大。两者在空间处理上都采用“小中见大”的透视手法。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同时,园林中的假山池塘,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这与山水画“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两者都与传统文化观念有着紧密联系:山水画要求使自然山川和画家的意念合二为一,这是受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园林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也是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创造出了“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4: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华美石 于 2013-10-6 16:14 编辑

(四)传统观赏石收藏、投资与鉴赏

    中国传统观赏石的本质,是天地大自然崇山秀峰峻岭的艺术浓缩和写意象征;而“玩、赏、悟-石”,其实就是通过奇石的巧妙布设,在园林或房舍的有限空间里,凝天缩地凭空营造出大自然壮丽山川的“灵奇”意境,随时品悟高山“阳刚、坚挺、厚重、沉稳、高阔、幽深、空灵、秀美”之气,最终达到思想、道德、精神的修养与升华。。。。。。此正所谓“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是也!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跟自然中的山川一样,现在市场上被称为奇石的石种越爱越多且杂,但真正“形、质、色”兼具、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意趣”的“天然美石”寥寥无几,甚至如凤毛麟角般可遇而不可求!其实,每一件“天然美石”,都是聚天地精华、集亿万年天地灵气、鬼斧神工所成的天然艺术珍宝!其神韵通灵、意境深幽,堪称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其艺术欣赏性媲美任何名家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论不可生产和不可复制性,后者却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人们千余年来的不断发现和采掘,观赏石资源已经基本面临枯竭,有些珍稀优秀石种已经绝迹,上好的美石难得一见,其珍稀程度甚至远超过宝石翡翠玛瑙等。从这个角度讲:“天然美石”其实是真正“可遇而不可求的、无价天然艺术珍宝”!!!   

    艺术品是举世公认最具投资潜力的,而艺术欣赏性的高低和珍惜程度则是决定其投资价值的两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拍卖市场上,文物古玩字画等艺术品与翡翠玉石屡屡创出天价,但这些行业的“水”之深,“非专业爱好者”又岂敢涉足?!!相比之下,从目前传统观赏石的市场价格来看:它的“文化、艺术和投资价值”几乎远未被人们所正确认知;因此我可以断言:“传统观赏石精品”将是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下一匹黑马!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玩石历史始于隋唐,在宋朝达到高峰。千百年来,曾引无数文人墨客风流雅士和贵族竞折腰。解放后,玩石之风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从沪苏等地开始再度流行。目前,几乎全国到处都有大量观赏石爱好者,石馆也遍布各地,但从总体看:受制于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及经济实力影响,真正品位高、质量高的藏石馆,几乎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从石业者素质普遍较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劣质地摊货,给整个“观赏石”形象带来极为负面的不利影响。于此同时,同样因为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欠缺的原因,缺乏一个“良好、有序、健康的传统观赏石消费市场”,具体表现为:奇石爱好者众,但对奇石的“文化、艺术和市场投资价值”认知严重不足,真正有较高文化艺术品味的藏家、玩家少,有较大消费潜力的企业界成功人士参与收藏、投资“传统观赏石”的更少,与文物字画古玩等其他艺术品的市场表现相比,“传统观赏石”目前的市场价格低得可怜。以上就是中国观赏石市场目前的现状,在我看来,“把中国的观赏石协会置于地质部而不是文化宣传部的管理和领导之下”,或许就是“误入歧途”问题的症结所在吧;当然了,机遇总是与错误并存的。。。
    对不少朋友来讲: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藏石大家,除了兴趣外、我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是眼光:石形有美丑、石质有优劣、石色有旺衰、石气有灵滞、石意有阴阳、石性有正邪;悟石至此方可登堂入室,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者难免失之千里……
在古人总结的“瘦皱漏透”和“奇雄”基础上,我把自己的“奇石”(严格来说是峰)收藏标准归纳为三个字:“美、灵、祥”。。。。。。
    美:赏石要符合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审美意趣,整体布局合理、比例协调,形状、线条优美,色泽鲜亮或纯净,质地细密并尽可能温润,意境“博大、高挺、稳重、幽深、清静、灵奇、秀美”。。。。。。注:详情请结合先人的“皱透漏瘦奇雄”,仔细品读前“中国山水画和江南园林艺术”等文,相信会对传统艺术审美有更多领悟。
    灵:“奇石”和山水画一样,看似死的,但通过某些形、势、色的特殊表现,以及虚实空间藏露结合的阴阳交替变化,呈现出“鲜活、灵动、飞腾”之意境。。。。。。
   举例:首先,每一种颜色都隐含着心理学上的独特含义,比如黑色代表水和沉静;红色代表火与阳刚热烈之意等等,不可不知。其次,古人特别注重赏石的“透、漏”感,是因为“洞”(古时又称为窍或穴),不仅外形“幽奇”引人入胜、容易让人产生丰富联想;而且做为“虚空”,它和“实体”相对应,构成视觉上丰富的空间变化和层次感(参见前中国山水艺术);除此以外,在玄学上玲珑通透的“窍穴”隐含“太虚空灵”的别样意境:仔细想想,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道教圣地都跟“洞天”有着不解之缘,或许你就会对此有更深的领悟了。。。。。
    注: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祥:观赏石的线条、形状、色泽和质地,要力求祥瑞和吉,富有向上蓬发阳气和“福禄喜寿”之意,尽可能避绝“阴、凶”气兆!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风水学》,其中心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认为上自日月星辰之星象排列、下至山川江河湖海之形状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构成的复杂阴阳关系,无时不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天地间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衍生息和荣辱兴衰!仅就最基本的线条而言:先人讲究“曲则有情、直来直去损人丁”;而在线条基础上组成的各种空间形状,更是力求圆柔顺畅而避免尖锐交叉:前者表示吉祥顺达而后者则被视为不详;这点可以从我国古代道家贯用的“符号”上得到印证:道教符的本质就是不同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灵学上的内在表征。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点点滴滴也都在证明这点:你看无论木雕、石雕还是瓷器或其他工艺品上,我们平时最常见的花纹是什么?不错,是:卷云、正波浪和云龙纹,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和民俗上象征吉祥的通常符号,而几乎绝少有人会以三角或尖锐形状作为装饰。不仅如此,大家仔细想想:象征天地阴阳大道的“太极阴阳鱼”和生命源泉的DNA,跟上述图形又有多么的相似?!!因此,观赏石不仅在空间位置的陈列和搭配上,有着风水意义上的独特讲究,其本身在颜色、质地和形状上,更隐含着独特的象征含义包括阴阳之气、吉凶之兆,玩、藏石者不可不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本人—宋徽宗“瘦金体”与《奇石迷踪》中砚山意境之比较。
可能会对此有更进一步的领会。
    说到底,对观赏石的品读和鉴赏是一个人文化功底、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灵性悟性的综合体现,要达到一流的境界,绝非一日之功;古人说:“读石益智、悟石增寿”诚不欺我也。。。。。。
    其二:凡成事者必专心而勤奋,你需要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去投入细致的“淘石”工作。石头从出土到流入市场,期间可能经过无数道手;灵璧每年两次采石季节,你必须要有大量时间亲自在产地那些星罗棋布的乡间定期“巡视”。好东西本就难得一见,遇到则果断出手,否则除非你愿意从市场上高价收购,一旦遇到其他络绎不绝的“石探”们。一块美石可能就此跟你无缘。另外即使在所谓的产地,同一村相隔哪怕十米,出的石质石性亦有不同。如果不是很有经验的内行,外行很难一窥究竟。

   其三: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真正上好的美石大家都想获得,即使在产地也会价格不菲。所以即使你具备了前两个条件,但有时机会来临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将无可奈何。

            最后,向石界的新老朋友们提个建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玩石就要玩“精品”!首先,精品很好地装饰环境、营造氛围外,可以恰如其分地体现主人的文化、艺术、思想修养和身份;其次,一块真正的“好石”有镇宅辟邪旺主之效!最后,精品的保值增值的投资作用绝不可小觑。

               













结尾:“天地为吾师”:大自然是神奇而无尽的知识宝藏,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去发觉和领悟。。。。。。“自古文人的山水情节、中国传统山水画、江南园林的独特艺术和观赏石的鉴赏”看似不同,但其一脉相承的本质却是“我们对天地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诚如中国道家所言之“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人类正是通过对大自然山水“博大、高阔、厚重、幽远、清净、灵奇、秀美”等意境的品读和感悟,滋养、慰藉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并最终达到精神与道德的觉悟和升华,与宇宙天地“大德、大智、大道”合而为一。。。。。。善哉天地!!!

    谨以此文献给九华灵山—地藏菩萨和天地清灵!



九华山《天华美石》欢迎天下高人雅士、文人墨客光临交流和指导。

发表于 2013-10-6 15: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211458us3a03w4wa7xywuu.gif

荷香园专用回帖图标
发表于 2013-10-6 16: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好文采!{: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0-6 16: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曾相识燕归来
发表于 2013-10-6 17: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2:}
发表于 2013-10-6 17: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10-6 17: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6c3f064a20a44623fa896d539a22720e0cf3d75a.jpg
发表于 2013-10-6 18: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0-6 18: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08: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雅赞! 欢迎有机会多指导、交流。。。。。。{:5_122:}{:5_1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08: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号 发表于 2013-10-6 16:19
图文并茂,好文采!

谢谢您的雅赞! 欢迎有机会多指导、交流。。。。。。{:5_122:}{:5_111:}
发表于 2013-10-7 0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一下。
发表于 2013-10-7 10: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士{:soso_e183:}
发表于 2013-10-7 20: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有米芾,今有天华乎????????{:soso_e113:}{: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盆景乐园

GMT+8, 2024-11-24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