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创作记 板式布局<二> 北宋画家范宽所作《溪山行旅图》,解放前被蒋介石带去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真迹隔五、六年才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向民众露几天脸。上世纪9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馆,首次将极少数馆藏名画来大陆上海美术馆展出,其中就有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那是请日本有名的株式会社按原图原比例复制的真迹复制品,据说带来一百幅,售价一万元一幅,消息一出就被预订一空。徐悲鸿称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山水画之首。本人闻讯后前往观展,站在该巨幅画作(206*103cm)前仔细端详,顿感有大山压顶之势迎面扑来。山体雄厚,气势磅礴,正面全景式满幅布局,极具艺术冲击感染力。 本人理解,此画体现了中心正面满幅布局这一形式。其中关于中心布局或对称式布局,在盆景界内几乎一直遭批评和否定。常见的例子是对待日本富士山式盆景又称伞式盆景。富士山是日本民族魂的象征,影响着日本名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和艺术审美倾向,这类形式盆景在日本的“国风”展中常被评为大奖就很好理解,另一种有别于“富士山”式的“舍利干”盆景,其动势力度及深厚的技巧功夫同样非常了得,传到我国后兴起一股仿效风。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上海园林局局长助理的胡运桦先生,一次在上海盆景协会与大家探讨盆景理论。盆景布局时说,盆景中心布局难度极大,容易失败,一旦成功,效果非凡。我国许多宫殿庙宇名宅都是中心对称式布局,前苏联援建的一些展览馆,改革开放后美国独资在上海建造的波特曼大酒店都是中心对称布局。另一个例子是四川画家罗中立创作的优秀油画作品《父亲》。这种布局在形式上容易产生呆,板,闷的视觉现象,也是常遭批评和否定的理由根据,然而在某种情况下,能转化为艺术视觉上的优势。画家李可染在业界内被誉为范宽画意传承第一人,所作的许多国画山水满幅布局。上面仅留一点点空白乃至全无;如:《山亭夕阳》,《万山红遍》等,其笔墨在画家内人称达到无以复加(一笔)的地步。 经多次考虑,决定用山水盆景形式实践创作仿《溪山行旅图》。选用70*40cm腰圆盆,于上世纪90年代末完成,时间长了总觉得那里不妥。五年前又改用60*40cm长方形板材作竖式布局,参照上世纪80年代本人收藏的一本“历代名画选”挂历上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仿作,其画幅主峰高度70公分以上,我仍然选用原来那块高度在七十cm的山石作为正面主峰,右边第二峰不变,左边第三峰改小并向中间主峰靠拢。一条小溪按60°左右在两座小山间斜向主峰深处。最前左侧设两座小山丘,两岸间由一座三孔木桥相连。桥前,桥面,桥后各设自制毛驴三只。后有扬鞭赶驴人一个。在范宽原画右边底部不认真仔细看,发现不了那几匹毛驴和赶驴人。中国许多全景式山水画中,类似这种毛驴和人,仅起到点题作用,与某些树桩盆景,水旱盆景因配件而左右着对作品的艺术评判不同,《溪山行旅图》主体表现的是山,山势,不是那几匹毛驴和赶驴人。 毛驴制作:用4根4公分长的细铅丝或铜丝,在中间绕上几圈,然后用胶水(百得胶,AB胶均可)伴石粉或水泥,类似做面条那样,达到一定软硬度后就贴在被绕的铅丝上类作身体,两端露出部分朝下弯成4条腿,还有的则分别作头和尾巴,上些需要的动物颜色。所有有腿的动物都可以用此方法实践制作,神到就行,神形兼备则更佳。 有报道称,我国流失海外书画名品达四、五万件以上,许多名画也许永远回不了祖国,如果以山水盆景的形式百里挑一选取适合创作的画作范本,也有四,五百盆以上,需要好几代人搞山水实践创作者不断努力。 立轴式山水盆景作品完成后,在预留空间内栽上小树小草。 题诗一首: 范宽《溪山行旅图》,传流至今赞以旧。 借得劈石仿画作,表表心田敬仰久。 陆云龙 2015年5月8号
|